2023年7月22日,“中国水彩画名家风景写生邀请展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美术馆艺术讲堂举行。
研讨会发言摘要:(按研讨会现场发言顺序整理)
陈坚(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希望今天大家在交流、研讨中,提出问题。其实在评审中、绘画中,可能会出现争论,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艺术理解的(深入),艺术理论就进入正常的线性发展。图片化影响着绘画,图片和绘画之间的关系,引起很多理论家的讨论,绘画中也有图像的表达。我看了很多年青画家的写生作品,有室内的、有室外的,有很多图片化的倾向,没有主观上构图的解读。还有很多人在绘画中聚焦细微,把情感、直觉舍弃了,形式化取代了叙事化,或者叙事化取代了形式化。如何处理图式、形式的问题,使绘画达到更高的境界,是中国水彩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课题。今天的展览展出的是风景写生,也有些通过写生再造情境的作品,让人欣喜的是,个人风格逐渐形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叙事和表现方式,而且让人觉得很高级。这种主观意识的表达,能带领年青画家、学生进入绘画表达、情感表达的创作。
说到风景写生,画风景是画心情,画人物是画精神,画静物是画物体的品味。画风景,情绪、情感的代入,诗意的感受、意境比技术、技巧价值更高。画家借景生情,让观众触景生情,是更高级的阶段。今天看到的作品里,很多作品在色彩、表达形式、叙事方式上都达到一定高度,不过在情绪化介入方面还可以再进一步。在造境方面,有时过度追求具象形体的像,是影响造境的,要体会自己在哪,情感、情绪在哪,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生命中鲜活的东西我们找到了没有,这点也是需要研究的。在色彩情感的表达上,这张画的喜怒哀乐,能不能从笔法、笔意各个方面感受到。只下功夫在细节上,过分控制和磋磨自己的感受,会使艺术性减弱。全国美展在即,希望能在叙事、形式上加深研究,笔法、形式、表现就会出现好的方向,让人感受到中国水彩在一直向前的步伐。中国水彩与其他画种相比是否缺乏知识结构上的差异?我们没有可继承的传统经典,中国水彩的发展是从90年代初开始转变的,以往写生、水性、图式表达比较一般,现在我们用水彩画进行主题创作,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水彩画逐渐变成艺术性很高的一个画种。中国美协对中国水彩各方面的进步给予表扬和认可,并对水彩画参展给予大力支持。但使用图片绘化的问题值得思考,走到一个地方,可能要掉到沟里面,我们再研究怎么爬出来,爬出来再往前走可能就是进步。现在国画面临的问题大家也清楚,很多年轻人在画工笔画,工笔画有细部、有装饰性,可以吸引人,可画起速写、素描、造型,他们是缺失的,缺乏画家对自我感受风格的表达。因为他们是用图片进行创作的,呈现面貌具有统一性、单一性。中国水彩有没有这种现象?个人性格、绘画风格、情绪表达是否高级?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我们重担在身。
写生目的性极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四因”说,不仅是哲学思想,还要能体现在画里。想到了,与看到了、表达出来了还有差距。先有雏形,然后完善建立,最后形成大气象,这是一个人要走过的路程。今天我看了绍波(王绍波)画的风景画,他也在寻找意像表达和线性实体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风格的慢慢建立,如果再投入绘画之外的宏大的、触觉敏感的东西会更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改变。在培养学生写生的过程中,这一次的目的是透视,解决透视问题,下一次目的是色彩,解决色彩因素的关系,再下一次解决构想的问题。今天的展览,我也带来了具有学术性的作品。
今天说话有点急,像音乐里的快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我们要打造“水彩之都”,青岛有历史、有传统、有名人、有榜样,也有接续和未来,未来就靠大家带动、拉动、推动青岛水彩、中国水彩向前。青岛没有独立的美术学院,需要和外地的独立美术学院加强交流。我们今天汇聚在一起,讨论一些学术问题,山水与风景的区别,国内称山水,国外称风景,是语言、文化、精神认知的差别,也是传统结构,中国伦理与国外哲学认知的差别,认知不同,表达出的意、形都会不同,我们叫“格物致知”,国外可能叫对事物数据的真诚,这也是可以探讨的问题。对参加全国美展创作方面,大家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讨论。
陆庆龙(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次展览层次比较高,邀请的都是比较成熟的画家。七八十年代,我们看的画少,现在不一样,作品很多,让观众停下来一直看一幅画不容易。全国美展中也是这样,作品多,尺幅大,看起来很累。可能看画时会忽略一些东西,画作的感染力如何吸引观众驻足、共鸣,是一个问题。刚才陈老师(陈坚)也讲到情绪、情感的宝贵。水彩画与其他画种(国画、油画等)相比是发展较快速的,水彩画一直有新鲜的血液输入,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跟我们在座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水彩画家很多关注技巧、技法、语言,这些方面都有提升,而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大家努力。比如画外的东西,精神、情感等。在创作方面有时会遇到提升瓶颈,多画、多研究是很重要的,其他方面的(思考)也很重要。陈坚老师的发言从艺术家角度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陈勇劲(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美术馆馆长):
感谢陈坚主任和青岛市美术馆为大家提供的这样一次研讨的机会。刚才陈坚老师谈到的,是推动水彩风景写生具体项目落地的要求,风景写生是在座的艺术家研究的课程之一,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写生。我对今天的展览和水彩发展有两个感受。第一是因为写生而进行写生,这是惯性的执行。大量存在于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运用写生课程,在教授写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调整、完善写生,把写生提升到一定高度,提出一定要求。第二是因为创作而进成的写生,这是主动行为,自带动能生发。从艺术家角度去探讨写生,是研究性行为。对一个形象、景象带着主动思维进行再造的过程。比如我们看陈坚老师“塔吉克系列”,全是写生,是一种主动思维的生发,我们从绘画中可以读出这样的线索。因为这个展览,我们会更多的思考写生的意义。
侯 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在画室,相对独立性强一些,但是我们接收到的反馈也相对少一些,所以我希望这种展示、研讨形式经常有,对长期独处画室的画家来说,能清醒认知,在这里感谢青岛市美术馆的大力支持。
长 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
这两年,很少有机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写生问题,这也是一次机会来看看大家最近的风景水彩作品。对我来说,写生现在画得少了。但是我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写生创作,希望能够稍补缺憾。
孟宪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老师(陈坚)刚才讲的让人受益匪浅,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结点、论述、观点,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当代水彩所面临的问题。刚才陈老师说的水彩发展与别的画种不同,没有历史积淀,在国外有二百多年,到中国有一百多年。近当代中国专门画水彩的名家,还是少,所以我们可能要付出比国画、油画更大的努力,才能打造我们中国水彩届的顶级。另外,这次展览主题是风景写生,我参展的作品都是带学生写生中创作的范画。像陈老师说的,写生的目的性很强,所以我的这三张画具有我近期写生的特点,之前追求写实造型,目前我更追求画面构造、颜色和情绪表达,不是说画的水平提升,而是在不停寻找的过程中。刚才陈老师说的问题中是有矛盾存在的,比如绘画时借助图片又不能图片化,我们要进行写生但创作不一定完全靠自己写生,既要画面色彩又要结构,两者关系怎么处理,非常复杂。绘画时间越长,画得越多,体验越多矛盾的痛苦,就会继续尝试。所以中国水彩可能要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去前进。像国画、油画,经过千百年历史,无数的大师,才到现在的让人类在审美上比较满意的状态,但还会有很多批判和诟病。在联系社会这方面,水彩就做得不够。在社会变革中,油画、国画都是存在的,而水彩却有缺失。水彩画要体现更高、更广阔的世界,立于社会潮流中,回观历史和变化。
白露洋(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现在谈风景写生是有必要的,我是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如何定义写生的功能性,我们是通过写生解决色彩训练问题、纪录问题还是以景抒情问题。不仅仅如此,我们教学中讲,要训练敏锐性,敏锐性包括对构图、色彩和形式的敏锐性。我们区别写生与不写生,不只是放松与不放松或绘画性强弱,我们要考虑更深层次的含义。现在写生面临很大挑战,图像获取极其便利、简洁,我们怎样推动写生,把写生的感觉延伸下去,这是教学和个人创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各个美院建立水彩画系,甚至把水彩画系并入绘画学院,在绘画学院中将水彩画跟油画、版画等放在同一赛道上比,我们要怎样训练、培养学生?写生就是一个重要环节,我觉得不管是写生还是展览,要提高学术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永远用最便利的方式获取他所需要的。图像泛滥的情况下,他的学术性不够,学习主动性、了解不够的情况下,选择素材的品味就会低,可以想象创作出怎样的作品。
再一个,随着社会发展,陈坚老师强调了绘画性,面对AI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一直在研究AI技术这个方向,不管是语言描述还是通过AI技术生成我们进行主题创作的素材,方式之便利,让人惊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创作、绘画、发展如何,我觉得要正视其破坏性,提高文化自信,把思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是AI技术替代不了的。我觉得我们的策略是要学会利用AI技术,结合我们的修养,将绘画性、文化性表现出来。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我觉得在面对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时,有时会不太清醒,要通过不断的调整、纠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感受力,运用教学经验,从教学上去体现写生的重要性,包括提高品味、学术性。
王辉宇(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感谢陈坚老师和青岛市美术馆提供的这样交流的机会,我有几点感受,这次展览风格面貌多元,从每个人的艺术观念、审美经验、表达方式角度能感受到。展览策划非常成功,平时我们主要创作一些成熟性的作品,写生具有其独到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敏感性问题。艺术敏感性首先是基于个人风格表达,每个人在看世界时采用了各自的方式,呈现出地域性、叙事性、体验方式等不同面貌。写生时是否关照对象、细微体验,隐含了许多创作的意味。当然了,风景写生在色彩、语言方式等方面面貌上有变化。实际上,风景写生带有相当强的实验性,我们通过风景写生,基于对象带给我们的某种感受,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手段,我觉得这是价值最大的。风景写生的直接性毋庸置疑,思考、提升到作品层面的价值也很大。在当下,写生这样的形式直面世界,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并展示出来与人交流,格外重要。
赵 龙(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感谢陈坚老师和青岛市美术馆策划这样一个非常有品质的展览。在我个人的教学和创作中,写生的方式使我获益良多。在教学中,和学生教学相长。在创作中,对培养敏感性和艺术语言锤炼都有益处。看完这场展览,我们也有一个感受,水彩画写生,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不是泛写生。不是适合写生就去写生,带着问题去写生,长年关注一个区域的人物生存状态,去挖掘。通过这些研讨活动,让水彩写生作品介入社会发展事件中去。至于语言等表达方式,那就是个人追求不同面貌的问题。我觉得要从根上有思考和站位。
王绍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刚才各位老师都点出一些重要问题。本次展览是写生画展,与之前一些学术性展览有所不同,展览画作整体是放松的,解脱了创作的一些要求,更多的作品直面写生。情感流露是这次画展作品体现最充分的表现。最近几年大家交流的少,在这种情况下,从作品中看到的陌生是真挚的,对整体的展览来说是有新意的,所以展览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在观展中,也由衷的对作品发出赞叹,我们水彩画家对技术表达的追逐是比较重要的关注点,很多作品在形式、表现语言、画法上的探讨显然是很有成效的,效果抢眼。但看完了就过去了,没留住,这是心灵的问题,发人深省、触动人心在作品中少了一些。所以刚才大家也谈到了,写生一方面是作为基础训练的写生,而我们这次名家写生邀请展,一定不是作为基础训练的写生,更多的是关注艺术家本人对世界的看法。如何从技到艺的转换,依然是我们比较长久的一个课题。当前科学和艺术的融会是大势所趋,未来水彩画如何创作、写生也是一个悬疑的命题。我们只能走着看,不一定能完全揣摩到未来世界那种时刻的更迭和变化。在近期如果我们再进行人物、静物、风景写生展,写心是我们会注重和强化的方面。对写心的追逐,产生形式等各方面的追求、变化,距我们现在看到的图式相去更远,这是我们所期望的。
高东方(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次展览筹备多时,终于开幕,通过这个展览,诸位水彩画家们聚在青岛,本身就是水彩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这个展览是以风景写生为主要形式,对我们来说,风景写生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很长的一个阶段,且始终不会离开写生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所以透过这个展览,看到的作品是能体现每个艺术家的自我感受。陈坚老师在前言中说,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很多艺术家都在表现自己的艺术面貌,并试图突破自己,将自己的艺术情感灌注到作品中。想有突破很难,但大家都力争去做,这次的展览也体现出了这一点。通过相互交流和了解,每个艺术家都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也期待通过本次展览为即将到来的全国美展做一次预热和艺术碰撞。
颉元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和青岛市美术馆为我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次展览的作品风格各异,展览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刚才也听了各位老师在水彩写生方面的一些理论见解,受益匪浅。像陈坚老师提到的风景与山水的区别,风景写生的目的性、叙事性、形式性、绘画性、图像性的一些思考,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思考,要突破瓶颈的一些课题。个人受益匪浅,感谢主办方,祝福青岛在建设“水彩之都”的道路上取得更多成绩。
陆浩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感谢陈坚老师和青岛市美术馆给我们的这次机会可以一起学习、交流,对于风景写生,让我想起的是艾青在诗里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水彩如何形成个人语言、个性化,前提是形成一种普遍的面貌,这个面貌是中国人内心中传统的基因能激发出的普遍面貌,这是我个人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王辉林(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感谢青岛市美术馆和陈坚主任给我们提供的学习机会,青岛是一个比较知名的城市,今天的展览是比较有高度的水彩展览。这次参展的作者是5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从画作上看没有年龄的距离,这不同以往看水彩展览。作为参展者,作品体现了各自的艺术面貌。
窦凤至(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水彩画名家风景写生邀请展今天开展,我的心情很激动。这个展览是一个有指导性、学术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水彩画展览。正如陈坚主任在前言中说到的,水彩画要有水、有色、有形、有意,需要艺术的滋养,文化的滋养,思想的滋养。这更将水彩画写生和创新提高到美学、哲学高度,这种思考在文化大语境下对中国水彩发展具有当代性的引领。陈坚主任作为中国美协艺委会主任,近十几年来,带领中国水彩的发展,从今天各方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中可窥一斑,这种引领具有文化性、学术性、创作性和实践性的水彩大格局,推动了中国水彩在稳健的道路上发展。青岛市美术馆作为青岛具有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地,2014年时举办了“多彩的跨越”——中国·青岛国际双年展,2015年举办了中国百年水彩展,2016年举办了“和彩”——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双年展,还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当代观念性水彩风景人才培养展览,这些都是标志性展览。这与我们当地艺术家引领,如王绍波主席,和陈坚主任作为老乡对青岛的助力密不可分。今天的展览更是重要,所有这些展览对我们青岛的艺术家和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年,我们在王绍波院长的带领下,对本土文化进行了梳理,打造本土“山海画风”,这是有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性的,这个传承是地域性水彩画发展教学的思考。今天的展览给我们带来一股清风,我们将借展览组织高研班同学、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进行现场学习,这将是美术馆和美术学院为美术教学搭建的教学平台。祝展览圆满成功。
单 虹(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在展厅观展很受感动,这些年来第一次这么多专家的写生作品汇聚在青岛,给青岛的夏天带来一股热浪,让八月份即将到来的青岛首届国际水彩节有了更多学习、参照的机会。作为参与青岛水彩画发展的新人,这个展览让我很震撼。谈两点感受,中国水彩画发展至今,今天的水彩画家从像陈坚老师这些画家身上学到了优秀的创作感悟和做人的优秀品德,陈坚老师事务繁忙,还能这样花时间积极推动年轻艺术家成长,策划优秀的展览,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常看到国外的艺术家来中国进行展示,给我们带来很多新鲜风格和学养,中国水彩画发展至今,有很多大师和名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走出去,去国际上交流展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今天已经取得许多辉煌成果,我们也需要更多国家了解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