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简介
阎立本(601年-673年11月14日),唐代政治家、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官至右相,故当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取法张僧繇、郑法士、杨契丹、展子虔,而能“变古象今”,笔力圆劲雄浑。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人物神态刻画细致,被时人列为“神品”。画作涉及道释、人物、山水、动物等,而以人物肖像画著称。其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远超过南北朝和隋代的水平。
据史料记载,其画迹被《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等著录的有六七十件之多。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等。
初唐画家
作品赏析
《北齐校书图》
《北齐校书图》画面表现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经诸史的故事。自西汉刘向首开校书之风以来,古书的校勘历朝都十分重视。
《北齐校书图》卷,绢本,重设色。它是一幅有历史史实内容的纪实性图卷。全图共绘十九人。图右一人坐着(樊逊),落笔状,左右侍者六人。中间画了几个秀才(高乾和等),有执笔者,有会话者,有欲出走者,连侍者一共六人。图左是侍从、奚官和马匹。此图所绘人物的服饰、形貌,以及用品、物具都反映了后魏北齐时的面貌。反映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
历代帝王图
全卷共画有自汉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画像,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其中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
画面人物一段段、一组组出现,每位帝王身侧均有若干侍从,帝王或立或坐,神态各异。从构图上说,这种人物分组出现而无背景,帝王的体形明显比侍从的都要大很多,这种构图方法叫作“主大从小”,地位更尊贵的人要画得更大,地位卑微则要画得小一些,这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传统样式,以便突出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比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高大的主角一定会被一眼认出来;再比如阎立本这幅作品,随从侍卫们簇拥着高大的皇帝。
步辇图及其局部
这幅历史画反映了唐代初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强大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略”的领袖。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阎立本以此为题,绘制了这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画幅描绘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李世民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坐榻(又称步辇,图画即以此为名)上,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唐太宗面前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红袍,是这次仪式的引见官员;中间是吐蕃的使臣禄东赞,拱手而立,发型和服饰与中原地区不同;最左为一穿白袍的内官。按照画家阎立本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目击者,所以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真实、生动。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使臣禄东赞的干练、谦和,引见官员和内侍的恭谨,年轻宫女的天真活泼,都各具特点,跃然绢上,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有所表现。
全画以细劲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线条纯熟,富有变化和表现力;设色浓重、鲜艳,是一幅出色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作品。
《孔子弟子像》全图采取平列式构图,无背景。全画绘孔子弟子立像五十九人,无名款。其画法工整细腻,设色典雅,线条流畅。所绘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曾收录于清代《石渠宝笈续编》,堪称国之重宝。
《孔子弟子像》包首题签“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引首乾隆御题“杏坛遗范”,卷上有“顺治三年(1646)七月初二钦赐大学士臣宋权恭记”长方印、清宫收藏鉴赏印玺和清高宗弘历御笔题字。后幅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户部尚书蒋溥题跋、乾隆丁未(1787年)大臣王杰、曹文埴、彭元瑞、董诰共同审定,董诰书写的题跋。
萧翼赚兰亭图卷
唐何延之《兰亭记》详细地记载了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处智取《兰亭序》真迹的故事,明代李日华、近人余绍宋皆认为不可信,但是据此画成的《萧翼赚兰亭图》在宋及以后多被反复临仿。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卷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徐邦达先生认为辽博、台北故宫藏本大致全是宋人临本,北京故宫藏本衣纹带方折而多顿挫,为南宋人作无疑。
《职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