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传承与拓展 窦凤至师生水彩画形式语言教学展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美术馆艺术讲堂举行。
研讨会发言摘要:(按研讨会现场发言及顺序整理)
主持人昝扬(青岛大学学生):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符号表意、绘画起草方式、媒介材料、情感形式等多维度绘画语言等进行探讨,在形式语言与意向语言相互作用下,深入探究水彩形式语言的内在关联,寻找水彩画教学的新方向,以提高水彩艺术价值,发掘水彩人文精神和情感语言。
迟涛(青岛市美术馆馆长):
欢迎各位老师来到青岛市美术馆,窦老师的形式语言教学研究展,是紧扣教学进行的,对青岛市美术馆来讲,亦是新的尝试。一个城市的美术馆不仅要做本市艺术家、外省市艺术家的展览,更要有这个城市艺术院校的展览,不仅是老师,还要有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展览又能够进行一个讨论,从而对美术教学提供一些帮助,这也是美术馆的良好初衷。感谢各位来到美术馆,希望大家对我们提出新的建议。
昝扬(青岛大学学生):
《绘画形式语言研究·“多巴胺”色彩的节奏与韵律》分享汇报
从“多巴胺”色彩的节奏与韵律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马蒂斯、夏加尔等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和情绪,同时色彩也是很重要的视觉交流形式。从美学角度用色彩来构建自己画面的节奏与韵律,进而转一种心灵语言,连接自我与外部世界。阐述了形式语言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无声的绘画来表现一个有声的世界。
武天隆(青岛大学学生):
《水彩画形式构成研究与实践》分享汇报
从形式构成法则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以康定斯基绘画理论为基点,表明在水彩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形式构成理论是深入了解绘画的重要方式,包括了解水彩画的点线面构成、色彩构成、造型方式等。在水彩画创作中,可以将形式与构成称为音乐中的音符,形式构成能促使作品更加完美。
张白波(原青岛画院副院长、版画家):
今天看了展览后启发很大,窦凤至老师的水彩画教学很有特色,不仅自己的作品优秀,带教学生也富有成果。刚才两位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够体现出窦凤至老师的教学思想与体系,借鉴了西方大师的艺术成果。比如从多巴胺角度的体会艺术等,都是很有新意。绘画基本要素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而从技术层面上升、跨越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是值得研究的。如多巴胺的视觉刺激就如音乐给人带来的听觉刺激,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做出反应,这是艺术语言的特点,给人的感受很有价值。艺术讲究形式与内容,如美术馆之前举办的国家主题性创作展览,作品内容表达了社会意义。我觉得水彩画很重要的是审美性,审美可以说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水彩画的风格每人都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风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些需要用水彩画独有的表现方式,将画家的情感、追求提升至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刻内容和较高境界,这种开拓是很有意义的。
臧杰(青岛文学馆馆长):
从这个展览本身的意味来看,要明白一个艺术家是从哪来的,梳理艺术传承谱系是艺术史很重要的工作,从青岛地缘文化来看水彩传承谱系,民国时期,外来艺术对青岛本土音乐、美术影响颇多,尤其是日本、俄罗斯。梳理师承的意义,是梳理文化渊源,确定标识性的人物。水彩在全国是小画种,在青岛是大画种。站在艺术史的角度,青岛有几个艺术家留在艺术史中被我们反复研究和评价,这需要传承谱系的建立。艺术家自身艺术水平、艺术影响力、艺术传承都是艺术的一部分。学生的艺术作品不一定像老师,但一定是有内在联系的线索。艺术家的创造性语言和风格的表现是成就艺术家自主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艺术家所形成的传承谱系能否在艺术史中立得住,也是这次展览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梁冰(青岛大学学生):
《水彩画——材料与形式语言》分享汇报
以自己在水性材料创作与教学多年的经验和感受,总结了材料与形式语言之间的关系。结合艺术家基弗、侯安智的绘画作品强调材料的再造性(同材料不同使用技巧和运用方式的呈现)和不同媒介的可塑性(同材料通过不同媒介而呈现不同效果)。要学会将水彩画的水性晕染、色彩灵动的表现和神秘的肌理效果与材料进行综合运用,显示水彩的广阔包容性,丰富水彩的实验性,体现综合材料画面表达在当代水彩艺术创作中的特殊性。实现由表现真实物象,向隐藏于物象内部的抽象结构与潜意识揭示的图像上跨越。
侯振惠(青岛大学学生):
《水彩画形式语言与创作感悟》分享汇报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专业工作室的分类:一个是由王绍波老师带领的观念写实工作室;一个是窦凤至老师的意象表现工作室。同时对形式语言课程有一个完备的体系。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悟时,首先明确方向目标,从最简单的开始,专注于一种题材。然后积极行动起来,先完成再完美,从量变到质变。绘画是一种表达,是生活的体会,是生命的感知。
黎昇(青岛大学教授):
作为艺术史理论研究人员,从风格方面看,我们注重风格的延续和传递,在延续、传承过程中会发生升华、复兴。青岛本土水彩画有其地域风格,青岛大学在设计水彩画教学的两个方向时,也是在有意规划两条风格路线,一条是以王绍波院长为主导的写实性的方向,另外是以窦凤至老师为主导的水彩画形式语言探索方向,目标明确,期待从两个方向塑造青岛水彩画的独特风格。今天的展览展示的是窦凤至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实验和创作的成果,体现了窦老师关注和倡导的绘画风格,风格特征清晰。从窦老师个人作品来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创作手段多样,题材多样。我们能从中看到俄罗斯古典绘画的图式、中国绘画中墨本意向性的表达,让我好奇的是,这种整体性风格是如何演化的。我建议,窦老师的作品补充标注年代,这样可以看到窦老师风格的形成。另外,形式语言在古今中外的绘画中作为本质的东西一直存在。以往的画家通过写实、再造绘画的过程体会出形式。在教学中从某种形式构成的节奏规律入手,然后加入我们想表现的物象。这从今天几位同学的作品展示中可以看出来。从窦老师的教学和他的学生们的成果来看,能够在形式、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探索,期待出现更好内容的作品,最终形成青岛本土绘画风格的独特性。
石寒(国画家):
我是画国画的,曾和窦凤至老师一起在太行山写生,发现窦老师的水彩画中有中国式写意的表现。我一直认为写实容易,写意难,造型容易,造境难。窦老师绘画意境给我很大的启发。窦老师长期在教学一线,认真致力于开拓学生视野,当年吴冠中先生提出“形式就是内容”,对形式的探索无穷无尽,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观摩的平台。
许彩华(青岛大学学生):
《“重构”系列形式语言创作分享》分享汇报
创作初期,陈坚老师的海景作品为自己创作的选题、构图、审美上带来了启迪。结合《玉》、《崂山印象》、《重构》等作品分享了自身创作的成长过程、解构作品的历程、对于平面化语言的探索到最后形变的结果。比如在《重构二》作品中运用了三联幅的效果,将时间和空间做一个罗列和交织,整个画面里运用了船和锚的形象,通过对于点线面还有弧形、圆形的巧妙运用来反复构成画面,以一种符号化的手法和质朴、沉稳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
袁溶(青岛大学学生):
《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分享汇报
围绕“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进行探讨,一方面,从圆形、色彩、材料、点线面等多个角度在形式中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另一方面,从形而上的角度阐述了形式不是目的,而是起点;对形式语言的认识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创作的过程就是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带有艺术知觉的有意识的研究,是立足当下的真实,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掉进纯粹抽象主义的陷阱中去,而失去绘画本身的知觉能力等认识。
孙小娥(青岛大学教授):
我对窦凤至老师充满敬意,尤其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对教育教学做出很多努力,值得我们老师们学习。形式语言、构成甚至绘画有很多的维度。张白波老师说到“审美就是内容”是艺术的纯粹,臧杰老师说到青岛水彩的渊源,这些都是艺术的维度,这个维度是无限的,刚才同学们也讲到“形而上,形而下”,是生命中很多的体会,昝扬说的“多巴胺的色彩”,其实色彩也可以从很多角度探讨,比如五行之色。所以构成语言是无限的、多维的,通过这个展览,形成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
陈明(原胶南文化馆馆长):
以观众的视角来看这次展览,水彩画对很多画种都有一定影响。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山东省首次斩获奖牌的是青岛的水彩画作品。青岛本土水彩画既有历史渊源,又后继有人。这次的展览探索性、包容性、现代意识很强,引导大家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待传统的内容,希望窦老师的学生中未来成就水彩大师。
谢岳月(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
我代表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对窦凤至师生的展览顺利开幕表示祝贺!这次我作为一名老师和水彩教研室的研究生们来与窦凤至师生做一次交流。在浙江,我们比较重视两个概念,格林伯格提出的“平面化”和本雅明提出的“绘画性”,这次展览中,我在窦凤至师生作品中看到了这两点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让人激动。希望能跟各位老师、专家很好的交流、学习。
高东方(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山东水彩花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窦凤至造型基础锤炼牢固,让我看到这次的难得的展览成就。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水彩画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选择的研习方向。水彩画发展至今,材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彩画中的重要画家透纳传递给我们的重要概念,即用水画得色彩画,水彩画语言影响了印象派,并影响色彩写生学。现在使用的材料打破了水性材料和其他材料使用的界限,这些综合材料的运用是一个可以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