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道
子
吴道子(约680-759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生活于盛唐时期,曾学习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因善画被唐玄宗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擅绘佛道、神鬼、人物、山水等,作品极多,但真迹多已失传,传世作品多为后人摹本,较为著名的有《送子天王图》《地狱变相图》等。
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绘制了三百多余壁画,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菩萨等。
《维摩经变图》
〔唐〕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
吴道子的宗教画具有浓郁的世俗化倾向,在《送子天王图》中,他描绘的武将形象取材于唐代的武士俑,他还在为千福寺西塔院画壁画时,直接将菩萨画成了自己的样子。
《送子天王图》(《释迦降生图》)纸本手卷,传为宋人摹本,是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所绘。
该图描绘的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着他进入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送子天王图》
35.5cm×338.1cm
宋朝摹本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送子天王图》场面宏大,细描刚韧,情节生动,描绘传神。
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迦牟尼佛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
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绘画极富想象力和神韵。
《清河书画舫》
〔明〕张丑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纸本,水墨真迹,是韩氏(存良)名画第一,亦天下名画第一。
《送子天王图》细节
端坐的天王,双手按膝,愤怒的目光注视着奔来的神、兽。天王的一个卫士使劲拉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正拔剑相向,共同制服了反对者,而天王背后,侍女磨墨,文臣持笏、秉笔,将此圣迹记入史册。
《送子天王图》细节
净饭王怀抱婴儿,缓缓前行,王后拱手相随,侍者掮扇,不仅状态安祥,而且流露怜爱之情,尤其是对于得子这一事实,不仅有天女捧炉、鬼怪玩蛇的庆祝场面,更迫使另一神兽伏地而拜了。
通过人物和神兽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分别写出送子与得子的不同心理状态,更从激动趋于平静的气氛转换,展示了故事发展的层次。
《送子天王图》细节
《送子天王图》,基本反映了吴道子的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使用了兰叶描。在继承传统兰叶描和从西域传来的铁丝描之外,吴道子独出心裁,创造出一种圆润的“莼菜条”。“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形成圆转而又飘举之势,所画人物、衣袖、飘带都有迎风起舞的动势,世称“吴带当风”。
《送子天王图》细节
《画鉴》
〔元〕汤垕
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书吴道子画后》
〔宋〕苏轼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八十七神仙卷》细节
30cm×292cm
绢本水墨
徐悲鸿纪念馆藏
传为吴道子绘
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新兴的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送子天王图》
“吴家样”
《朝元图》
永乐宫壁画
“吴家样”
“吴家样”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成为与之并称的样式,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予以概括。
青州龙兴寺如来立像
“曹家样”
《维摩演教图》
〔金〕(传)
“曹家样”
“曹家样”和“吴家样”的发展是著名画家绘画民间化的过程,体现出民间绘画样式对民族风格的积极建设性作用。后世对“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学习也从未停止。
《历代名画记》
〔唐〕张彦远
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
吴道子将自己的经验归纳形成“手诀”授其弟子,并在绘制壁画的实践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训练。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吴道子的弟子众多,其中比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后世的许多画家都有深刻影响,如唐朝的敦煌、元代永乐宫的壁画都有吴道子风格。宋代画家李公麟朴素淡雅的“白描”也脱胎于吴道子的白画。一直到元明以后,近代民间画工仍旧奉他为祖师,且保存着绘塑不分的传统。其高超的描绘技法,为中国人物画起到了阶段性典范风格的作用,后世尊称他为“画圣”。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