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美云艺】“如镜取影,妙得神情”——曾鲸人物画作品赏析

2024-08-13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的人物画,不同于西方透视、阴影等写真画法,而是将人物的形、神、气用线条、笔墨晕染来传达出来,力求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明清以前肖像画的绘制需求主要集中在权贵阶层,如宫廷用的帝后像等。自宋代李公麟把传统白描发展成独立绘画样式后,画家们便开始用白描或白描淡彩的手法来绘制肖像画。

图片


《杨竹西小像》

纸本水墨 27.7cm×86.8cm

〔元〕王绎、倪瓒

明代中后期民间对肖像画的需求不断增加,富裕人家给后人留下祖容像、官员朝服像、文人雅士小像、行乐图等。一位在传统人物画学习中融会贯通的画家走入我们的视野,他就是曾鲸。

图片

曾鲸(1568-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寓居金陵(今南京)一带。以为人作肖像为生,精工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他的肖像画敷色淹润,点睛生动,顾盼笑靥咄咄逼真。曾鲸的人物肖像画与传统的古代肖像画勾勒敷色有所不同,迥异时流,因而名声大振,独步艺林,师从者甚众,成为明代后期画坛重要的写真派别--“波臣派”的创始人。

曾鲸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曾为当时许多名士画像,如董其昌、陈继儒、项子京、葛一龙、王时敏、黄道周等等。代表作品有《王时敏像》、《张卿子像》、《葛一龙像》等。


图片



图片


《葛一龙像》图卷

纸本设色 32.5cm×77.5cm

〔明〕曾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葛一龙,字震甫,是与曾鲸同时代的文人,生卒年月不详。葛一龙爱好诗书,嗜书如命,曾与四方名士结成“秦淮书社”。其在著书修学上很有成就,也是著名诗人。根据题赞推测,《葛一龙像》创作于1614年前,属于曾鲸早期的肖像画作品。

图片

《葛一龙像》图卷局部

曾鲸的这幅肖像画作品抛弃了对一切背景和环境的描写,只突出了人物与书籍的关系。画中的葛一龙头戴乌巾,身穿长袍,密髯丰颊,以书当几,席地而坐。目光沉静,似若有所思。人物的面部和衣纹处先用细线勾勒,经晕染数十层后,再加以敷色。衣纹的勾画既简练又明快,线条流畅劲健。衣衫敷以白色,既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衣着材料的质感,又与人物面部的淡赭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画无款,钤有“曾鲸之印”、“波臣父”等印迹。还有米万钟、范景文、周之纲、王思任四家的题赞,后有俞彦、宋献二家的题赞。


图片

《王时敏像》

绢本设色 64cm×42.7cm

〔明〕曾鲸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这幅《王时敏像》是曾鲸1616年为时年25岁的青年才子王时敏所作的肖像画,画家曾鲸时年49岁。王时敏,是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

曾鲸笔下的青年王时敏头戴冠巾,身着宽袖长袍,手持拂尘,神情自如,肃穆端庄,盘坐在蒲团上。画上除了蒲团与拂尘之外,没有其他背景衬托。对脸部的描绘,采用墨线勾勒的传统技法,不强调凹凸的变化,说明曾鲸在绘画中非常注重传统技法。衣纹中曲线较多,疏密结合得当,和缓充分,并施以淡色晕染,表现出年轻敏锐的神态。衣纹的墨线上又略施赭石色,给人以柔和的印象,又在领口,袖口处及指甲上施于白色,衣服的赋色在最后也似乎用了一层薄薄的白色。曾鲸运用流畅的线条,清雅的着色,简洁的构图,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王时敏的俊逸面容与文人气质。


图片



曾鲸的肖像画艺术表现呈现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画法时期;第二阶段为墨骨法完善形成期;第三阶段为传统画法(江南画法)与墨骨画法结合成熟时期。

曾鲸在绘画技法上并没有仅仅使用一种表现方法,而是根据描绘对象特点进行变通、博采众长,成为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师。


图片

《张卿子像》图轴

绢本设色 111.4cm×26.2cm

〔明〕曾鲸

浙江省博物馆藏

《张卿子像》图轴,是曾鲸59岁时为杭州著名医学家张卿子所画的肖像。画面上依然没有其他的任何景物、道具的陪衬和点缀,大面积留白使得人物突出。

图片

《张卿子像》图轴局部

图中张卿子左足微迈的瞬间状态中刻画出其端雅悠然的形象,脸向左微侧,手指轻捻胡须,动态中更加展现出一代名医的文人精神。

图片

《张卿子像》图轴局部

此幅作品的画法正是曾鲸开创的墨骨染色法,用多层洪染体现面部的凹凸,使脸部具有了较强的体积感,并富有质感。人物身体结构清晰,比例适度,动作自然,衣纹勾描更加简练,线条垂长而多方折变化,又以淡青墨贴着线条稍加渲染,别有劲健挺拔之感。不仅加强了人物性格和皮肤衣着不同质感的表现,也展示了生动的笔墨韵致,被认为是最能体现波臣派画风的一幅作品。

“写真有二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波臣之学也;二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

       ——〔清〕张庚《国朝画征录》



图片
图片

《徐明伯像》卷

绢本设色 25.5cm×269.2cm

〔明〕曾鲸

广东省博物馆藏

墨骨法是用墨画骨,按照描绘面部骨骼肌肉的凹凸变化,用淡墨进行晕染的方式,也被称为取面部形体的笔墨样式。特别强调墨的表现能力,用淡墨渲染出面部细微的变化,着力于表现五官的高低起伏,重体感。而“墨骨傅彩”的肖像画法不仅能精细地刻画人物面部之结构变化,使人物更具写实性,而且能将人物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墨骨”与“赋彩”体现了曾鲸对传统肖像画造型方式的探索和创新。清代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称赞曾鲸的画作:“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

图片

《顾梦游像》

纸本设色 105cm×45cm

〔明〕曾鲸〔清〕张风

南京博物馆藏

曾鲸的追随者众多,“波臣”一派继承曾鲸的画法并且在画史中留下姓名的就有40多位。《国朝画征录》有云:“波臣授徒甚众其中出类拔萃者,谢彬为‘传神妙手’;莆田郭巩,山阴徐易,华亮沈韶,汀洲刘祥生,嘉兴张瑜,海盐张远,秀水沈纪……等皆不问妍媸老幼,靡不神肖。”

图片

《李亨像》立轴

绢本设色 91.7cm×28.1cm

〔明〕曾鲸

上海博物馆藏

也有学者认为曾鲸的绘画风格不只受到江南一带画家的影响,还吸收了某些西洋画法,将中国画的线条水墨和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相结合。毕竟明代神宗皇帝时期,欧洲传教士利玛窦、罗儒望、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携西洋绘画作品进入中国。而那时的西方美术正处在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的伦勃朗正沉浸在光影的肖像创作中。

不管曾鲸的画风形成受到怎样的影响,其人物肖像画更具有一种生动的生命力,在精妙的笔墨结合中勾勒出精彩的人物形象,从而真正实现了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境界。波臣画派与曾鲸的墨骨画法影响和主导着明清肖像画坛,开启了人物画对客观物象描摹的先河。不仅在国内声势浩大,至今仍具启迪作用,甚至还影响了日本肖像画的发展。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