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静水深流——隋成林先生艺术文献展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市美术馆艺术讲堂举行。
研讨会摘要:(按展览开幕及研讨会现场发言整理)
主持薛波(青岛市美协副主席、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
各位老师、前辈、嘉宾们,本次展览与以往不同,隋老师早期的人物画,后来创作的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隋老师艺术成就的多方面,在震撼的同时也让人非常感动,在座的嘉宾应该也有很多要表达的,本次学术研讨会由邱振亮老师担任学术主持。
学术主持邱振亮(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美术理论家):
三年前,也是在青岛市美术馆,曾隆重举办过隋成林老先生的画展,一晃三年过去,隋老师也离开我们一年了。今天,我们大家再一次聚集在这里举办隋老的作品展,感触颇多。隋老一生为人宽厚仁慈、淳朴、善良,是美术界极受人尊敬的长者、前辈,他待人诚信、包容、诚恳、温润,是我们心中最愿交往的良师益友。他一生为师,却从不好为人师,在艺术教育事业上,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他才真正像蜡烛一样,烧光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社会培养了不是一代而是几代的艺术人才。在单位和社会上,他虽然没有显赫的官位,也没有那么多令人敬慕的头衔和光环,但隋老得到的尊敬、诚服和爱戴,却完全是发自人们肺腑的真情实感。有一句诗说得好,“功业何必镌顽石,行人路上皆口碑”。
隋老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浙江美术学院接受正规美术院校培养训练的新中国的美术家,尤其浙江美院在潘天寿先生管理期间,从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都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强调“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为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培养出像刘文西、吴山明等一批享誉画坛的中国人物画大家,形成了被称之为“新浙派人物画”的新画风。隋成林先生就是其中一员。隋先生1960年毕业时,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可以说前途无量。但因青岛现代美术教育初创期急需人才,隋先生受邀回到故乡青岛,担任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师。他成为我市当代正规美术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在青岛美术教育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功不可没。
在美术创作方面,隋先生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浙派新人物画的画风,在注重人物造型的基础上,强调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笔墨技巧,创作了《秋收起义》《赶修》《秋收乐》等一系列可以载入史册的优秀人物画作品。十分遗憾的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正处于创作黄金时期的隋先生无法脱离开那个混乱、动荡的时期。他的艺术创作再也没能延续六十年代初的那种发展势态,他只能一心扑在教学或习作的状态中。而且他把创作精力转移到山水画的创作方面来。由于他是学院派出身的画家,他的中国画基本功十分扎实,既有严谨准确的写实功夫,又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笔墨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掌握,因此,他的山水画仍然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他既外师造化,由由景造境,是得之于自然而融载于胸中。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在“真境”与“神境”之间,在“写境”与“造境”之间的山水,赋予他所面对自然世界以更广泛、更深刻的审美内涵,让观众看起来,画中的意境实在又虚灵,真实而又幽远,他在不夺造化之本的前提下,根据自我的体验与感受,移景造境,创作出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空间。画如其人,隋先生的画不是靠对自然物象的肆意夸张或变形,也不是靠色彩的浓艳鲜丽,他的画是一种朴素的但也是一种最直接的艺术语言,平铺直叙,不炫耀技巧,不以荒怪夺人眼球,而是让观众在对他的作品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蕴藏于作品之中的精神的内涵。因此,他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充实和饱满的厚重感,具有一种充实之美和崇高之美的美学特征。
隋成林先生一生不事张扬,当他离开我们后,我对他谦恭、温厚、和光同尘的长者风度一直怀有发自内心的崇敬和仰慕。这次带有学术性质的展览,也许给我们对隋老的认识更进一步,也许给我们当下的美术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青岛对老一辈艺术家的研究、宣传、推广方面有些欠缺。隋老师任教的美术教育专科学校培养了在座的很多美术人才。隋老师毕业于浙江美院,浙江美院从中央美院分出去后成立了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在潘天寿先生带领下对中国画教育进行了一番改革,后来浙江美院的人物画在中国人物画方面达到举足轻重的地位。隋老师是一位具有这样学院派的教育背景的老师,除了自身的绘画成就,我们也能明确他在青岛近现代美术教育中的位置。
刘世骏(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国画家):
我、孙聪敏、牛锡珠、孙增弟,我们都是隋老师的学生,在那个时代,隋老师是怎么走过的。他很认真,把需要我们吸收的重点告诉我们,拿我来说,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需要注意如何把生活中的感受用绘画表达出来。隋老师用其治学理念和学习精神严格要求我们。最重要的是,像隋老师、杜老师他们把正规院校的教学体系带给了青岛美专,让我们学习医用解剖学、透视学、艺术欣赏、美术史等学科,使我们获益匪浅。
孙聪敏(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书画院特聘教授):
隋老师1962年从浙美回到青岛,在天后宫举办过一次展览。这一次展览中的部分画作就是隋老师毕业后那个阶段创作的作品,在那次展览中也出现过,让人倍感亲切。邱老师对隋老师艺术成就的评价非常客观。当年我们国画班21个人,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夜以继日的认真教导我们。虽然一届的学生人数不多,但隋老师持续工作在教育岗位,将一届届学生培育成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在各地美术馆、美协等处任职。隋老师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感恩。
孙增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隋老师的艺术文献展中,一进大厅的那些老旧照片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我们也从这些照片和作品中看到了隋老师艺术人生的轨迹。展览展出了很多当年我们临摹过的作品,也有很多我们没见过的作品,看到这些,非常想念隋老师。美专第一届国画班由隋老师担任班主任,他来到青岛美专任教,带来了浙美的教学体系,对我们同学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隋老师教学很严谨也很认真,对我们倾囊相授,帮助我们打开眼界,我们这些学生是很幸运的。隋老师既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贵人,希望他的艺术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
牛锡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青岛画院原创作部主任):
我高中毕业后到美专学习,也是一种机遇和缘分。像隋老师这些前辈具有社会责任感,成立了青岛美专,我才与美术结缘。我们很幸运遇到了一批像隋老师一样具有专业院校背景的老师。记得隋老师当年要求我临摹至少三遍,第一遍对临,第二遍用自己的感觉画,第三遍默画。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才愈发领会隋老师的良苦用心。隋老师对教育我们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我们也是后来才了解一二,确实是恩重如山,永远怀念恩师。
宋文京(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十数年前,我参加过隋老师在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当时我的感受是隋老师功力深厚。多年过去,我愈发觉得隋老师也是有信仰并富有创作激情的艺术家,无论是《秋收起义》《舰队》等作品都可见一斑。对那时候的青岛来说,来自浙美的美术人才是具有影响力的。潘天寿先生对浙美学生是有要求的,诗书画印具通。隋老的艺术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鸟,书法也不错。隋老师的艺术眼界高,像《永乐宫》《敦煌》《鲁迅》这些时代主题,画得好是有真本事的。从人物画到山水画,你能感觉到,他也受到李可染、陆俨少这些人的影响,用现实主义画法,要画新的东西。他的画作可以记入青岛美术史。这样一个接受规范学科教育,涉猎全面的老师来到青岛,是青岛美术教育的福音。隋老的艺术教育成就现在也无法完全估量。
李臣忠(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展览举办前我们也经过多次沟通、讨论,今天呈现出的展览确实如薛波所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隋老的艺术成就。从收藏家的角度看,隋老师是一位全国性的大家。他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隋老艺术传承的深入润化,隋老的艺术作品也会更具市场价值。
杨宏书(青岛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我母亲是美校的,我住在美校宿舍,我对美校和老师们也很有感情。三年前隋老师的展览,收藏家协会就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我也是从那时深入了解隋老师在教育界的贡献,也了解到从美校走出了诸多优秀的艺术家。我们收藏家协会很荣幸能为青岛优秀的老艺术家们的艺术推广提供助力。
高振洪(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今天听到几位老艺术家谈到隋老师,让人动容。隋老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艺术教育家,这次的展览和研讨会都很成功,向我们展示了隋老一生的艺术成果,让我们对隋老的人品及艺术成就有了更深的认识。下一步我们收藏家协会打算对隋老的作品进行调研、推广,发掘其作品的市场价值,并推向艺术品市场。
周新国(青岛市总工会原副主席、二级巡视员):
今天看到隋成林老师的展览,既震撼又敬仰。这种震撼不是鸿篇巨制大尺幅带来的,而是隋老师丰硕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成果所带来的。隋老师在人物、山水、花鸟等诸多题材均有涉猎,还有素描、水彩作品等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生活条件下,隋老师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教学之余创作出如此多的精美佳作,让我们晚辈大开眼界。通过开幕式、研讨会中大家的发言,我们能够充分领悟到隋成林先生为人师表,悉心培养学生的情怀,也感受到何为师恩难忘、师道尊严。我们晚辈们也藉此看到了隋老师对青岛美术事业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留给我们无限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将其艺术精神传承下去。
李会展(青岛报业集团新闻书画院院长):
我惊讶于这次展览呈现出如此丰沛、系统的文献资料,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展现了部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隋老师在青岛的艺术经历成为青岛文化积淀的一部分。诸位老艺术家回忆恩师的发言让我们体会到“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隋老师的这次展览,使我们青岛艺术史的呈现更加完备。这次展览的名称最初叫“百年成林”,后改为“静水深流”,是我们对隋老师艺术人生、教育人生境界、德行的感悟。我们收藏家协会对青岛美术史、本土艺术家的挖掘还不够,还需要做更多研究、展示工作。建立、完备研究、收藏、传承体系,丰厚青岛文化底蕴。
张殿游(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我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其实“高徒”也成就“名师”,通过众多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的“高徒”对“名师”的回顾,我们才更了解了“名师”的艺术精神。隋老师在艰苦卓绝的时期默默创作了众多作品,让人感动。建议大家共同努力,推动青岛文化名人殿堂的建设。
邱振亮:
感谢收藏家协会为隋老的展览出谋划策、尽心尽力,这也是我们举办学术性展览的标准。也感谢几位隋老师的学生,让我们看到了青岛美术传承中一代又一代的艺术接力。我们为呼吁发展青岛文化建设的使命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薛波:
这次的学术展览的呈现超出了我们的期待,对更好的了解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美术馆也将继续探索策划更多优质的学术性展览,感谢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