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染山河红 笔蕴乾坤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

2025-05-20


图片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

色染山河红

笔蕴乾坤清

图片
图片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中,红色美术作品如同一部凝固的史诗,以笔墨与色彩镌刻时代的脉搏。从革命烽火到社会主义建设,艺术家们以画笔为号角,将政治理想与艺术语言交织,创作出一幅幅承载集体记忆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史的里程碑,更是社会变革的视觉档案——它们以独特的“年代切片”形式,将时代精神浓缩于画布之上。



图片

《长征》 李可染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1959年,李可染受邀以《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他构思良久,几易其稿,最后运用“以大观小”法,搜尽奇峰打草稿,融汇写生心得创作出《长征》。作品表现革命队伍翻越崇山峻岭,最终胜利会师。塑造了红军英雄们的群体形象。画面结构规整,传统绘画中的峰峦叠嶂,在这里以浓墨重色写成,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红旗漫卷,充满象征意义,也点明主题:这是人类征服自己、征服自然,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画家用“长征精神”的蓬勃动力鼓舞了许多艺术家和观众。

图片


图片

《雷锋》(木刻版画) 吴强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3月5日也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学雷锋活动日。

1963年,版画家吴强年创作了木刻版画《雷锋》。在人物细节的处理上,吴强年的刀法细腻、柔和,无论是雷锋的帽檐边还是他脸部的线条,都尽显圆润、柔软。帽子大面积的黑反衬了面部的白,这种对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雷锋个人形象的明朗与单纯。枪体的直线型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刚强和坚毅的感觉。以群山作为画作背景,左侧的山峰顶天立地,右侧的山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宛如铜墙铁壁。这样的呈现方式加强了纪念碑式的庄重感,体现出雷锋精神如同民族的脊梁,屹立千秋。

图片


图片

《绿色长城》(纸本设色)       关山月

《绿色长城》描绘的是1970年代广东沿海的木麻黄防风林。画家关山月深入生活写生,细心观察木麻黄的生长规律、观察林带和海水的变化,使用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大青绿相结合的手法,大面积使用石绿,层层铺排渲染。空间上强烈逆光的黑色描绘了林带层层推进的深邃,林带和迂回走向和黑白渐进的海岸层次构成画面的磅礴气势,很好的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图片


图片

《开荒牛》 潘鹤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雕塑家潘鹤受邀为特区做一件标志性的雕塑。潘鹤认为“这一代人与牛很有缘分。”于是《开荒牛》作品诞生了。

开荒牛后方的树根代表着盘根错节的旧思想旧观念,全身的肌肉紧绷着,身体极力往前倾,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传递出这一代人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的精神。邓颖超同志在深圳看到这个雕像时,说:“开荒牛不仅是深圳特区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精神的标志:拔掉穷根、埋头苦干。”作为一座精神地标,《开荒牛》影响了无数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

图片


图片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油画)

  王少伦

这幅作品是画家王少伦以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为题材绘制的。画家创作时十分重视形的塑造及意境的传达,追求形体结构与色彩的结合,深入表现客观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神态、肢体语言的描绘及画面构图和色彩的呈现,表达当时特定历史情境下紧张而凝重的气氛,以及面对困境,小岗村人顽强、坚毅、敢为人先、突破创新的精神。

图片


图片

《西部年代》 骆根兴


“我们说胡杨那种生命力的顽强,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正好和‘两弹一星’事业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象征性。”                                                     ——骆根兴


画家骆根兴作为“两弹一星”事业的亲历者,酝酿多年,创作出《西部年代》。藏青色的天空、枯黄色的胡杨林,渲染出西北戈壁的苍凉壮阔之美,画作中的光线呈现了大漠独特的强紫外线,浓烈炽热的岁月沧桑之感跃然纸上。司令员李福泽、政委栗在山分列两侧,聂荣臻元帅坐镇全局,画面最高点的人物是钱学森,体现了核心科学技术是“两弹一星”成功的关键,整个画面流淌着浓烈的敬意和感动,取得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图片


图片

《铁流》 邓毅

2019年,画家邓毅以全景式的构图方式,再现了朱日和阅兵的宏大场面。画面上方,翻腾舒卷的团团白云间,直升飞机摆出了“90”的飞行图式,象征着人民解放军光辉的90年历程。贯穿整幅画面的地平线、列队的车辆方阵以平直有力的线条传达出钢铁一般的力量。

图片


图片

《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2020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深珠汕厦经济特区国画名家与广东画院全体国画家应邀共同创作完成了这幅作品。以特区40年来的代表性成就与景点为“点”,以港珠澳大桥为“线”,以深、珠、汕、厦四个经济特区的版图为“面”构成整幅画作,构建兼具传统精神意蕴与现代审美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澎湃生命力。

图片



这些跨越年代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现场的复现,也是艺术语言演进的见证。通过线上赏析,我们得以穿透时空,在色彩与构图的交响中,解码一代代艺术家如何以视觉符号回应时代命题,又如何以美学探索重塑红色精神的永恒性。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