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柳茂腔文献资料抢救项目

2021-06-24

柳腔、茂腔同宗同源,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都是受流传到胶东一带的“肘鼓子”曲调影响发展演变而成,有“胶东姊妹花”的美誉。其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州一带逐渐形成茂腔,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及胡琴;流传到平度、即墨一带逐渐形成柳腔,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它们与山东五音戏、柳琴戏、扽腔、临朐周姑戏、东路肘鼓子及安徽淮河两岸泗州戏等同属“肘鼓子”声腔系统。茂腔、柳腔分别于2006、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1950年代始至今,青岛文化研究院经四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挖掘和整理,共搜集整理出两腔传统剧目108部(其中多部已绝迹舞台)。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柳、茂腔文献资料抢救”项目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

此项工作于2019年5月开始启动,为此研究院专门成立工作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业务骨干担任成员,并邀请部分戏曲专家参与。工作组首先对研究院所藏108部传统剧目的不同版本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在对研究院所藏剧目文本全面校订的基础上,委托专业公司进行文献资料数字化工作,建立“柳腔茂腔文献资料数据库”。一是将所有剧目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字资料均进行了高清拍照和剪辑,按照剧目名称排序,分设文本校订版档案和文本原始版档案;二是将对柳、茂两腔著名艺术家及发展现状的采访素材进行编辑,建立采访素材档案;三是购置专业转录设备,对研究院老一代文艺工作者当年赴各处录制的老艺人演唱的盒式录音带进行转录,建立经典唱段音频档案;四是对研究院所藏的其它资料分别整理归类,建立著名艺术家剧目视频档案、照片档案、专题片档案。

研究院配备了柳茂腔艺术专用电脑和硬盘、U盘等设备,对上述七类文献资料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存储,并进行了多种备份。共校订收录剧目108部(140万余字,版本累计156个);著名老艺人唱段音频资料150分钟;采访口述视频资料854分钟;《罗衫记》等传统剧目视频7部;纪录片《胶东姊妹花》一部(6集);照片294张。

由于研究院所藏剧目文本年代久远且纸质大多已极易脆裂,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为更好地使这项成果惠及于民,研究院首次将108部剧目校订版全部编辑排版,印制成册。

项目完成后,秉承“优势互补、共建平台”的思路,研究院和市图书馆共同组织“青岛文化研究院院藏剧目文本捐赠仪式暨地方文献资源抢救保护研讨会”,将研究院近几年在地方文献抢救保护研究工作上的成果,包括经历了四代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的珍贵手稿、文本和编印的《柳腔茂腔传统剧目汇编》(上下)捐赠给青岛市图书馆。由图书馆这一公共服务平台,免费向公众提供查询、借阅的相关服务功能和进一步进行数字化存储、查询的技术优势,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研讨会邀请院藏剧目的老一代编校代表袁奇伟、青岛地方戏曲、音乐资深专家王家栋、青岛大学东方所教授、青岛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青岛文史专家郭泮溪等专家学者就地方文献资料抢救性保护重要性、当前地方文献资料保护现状初探、柳茂腔传统剧目挖掘性抢救基本情况介绍、地方文献抢救保护的措施及对策、如何用新理念新科技来加强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等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与交流,为地方文献的现代化传承与保护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方便基层院团和戏曲爱好者使用,研究院还将成果《柳腔茂腔传统剧目汇编》(上下)捐赠给即墨、平度、胶州、胶南基层剧团、研究机构,为柳腔、茂腔艺术表演团体、研究者及基层爱好者们提供了题材丰富的、历经考据的、应用性强的文献汇编。

2020年11.月26日剧目成果赠书给胶州.jpg

2020.11.17青岛文化研究院藏剧目文本捐赠仪式暨地方文献资源抢救保护研讨会9.JPG2020.11.17青岛文化研究院藏剧目文本捐赠仪式暨地方文献资源抢救保护研讨会12.JPG2020年11月17日剧目成果赠书给胶南、西海岸王台镇徐村.JPG2020年11月12日剧目成果赠书给即墨区剧协、即墨柳腔传承中心、即墨沽河柳腔剧团、即墨顺美柳腔剧团、即墨大信镇.jpg

柳茂腔文献资料抢救项目成果.PDF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