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与传承"——《青岛美术寻踪》(三卷)《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新书分享会

2022-02-28

IMG_8315.JPG


2022年2月26日上午,“寻踪与传承”——《青岛美术寻踪》与《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新书分享会,在青岛市美术馆罗马展厅举行。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艺术研究院)迟涛馆长(院长)主持了本次活动,青岛美术界、史学界与文艺评论界学者汇聚一堂,与臧杰、孙堃两位作者一起分享青岛美术的“寻踪与传承”。出席活动的嘉宾有王绍波、高建刚、温奉桥、纪丽珍、张白波、邱振亮、石芃、任锡海、李洁、王家栋、赵夫青、李明等。《青岛美术寻踪》(三卷)是文化学者臧杰的新作,2022年2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涵括《中国水彩先驱徐詠青》《油彩青岛》《青岛美术史稿》三卷。《青岛艺术史•美术卷》作为青岛艺术史丛书的分卷,由青岛市艺术研究院组织编写,迟涛担纲主编,孙堃主持著写,2020年10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两种著作以不同路径梳理了青岛美术的历史,是青岛美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研讨会发言摘要:

(按研讨会现场发言及顺序整理)


迟涛.JPG

迟涛(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艺术研究院)馆长(院长))

本年度青岛市美术馆针对青岛本土艺术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挖掘,推出一系列自主展览,名字叫做“传承——青岛本土艺术家艺术文献系列展”。在首次艺术文献展期间,恰逢其时,臧杰先生的《青岛美术寻踪》和青岛市艺术研究院出品的《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正式出版,我们特地邀请青岛美术界的大咖们来我馆就青岛美术进行座谈、研讨,也请作者和各位嘉宾进行工作经验分享。下面有请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先生,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岛文学》主编高建刚先生,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奉桥先生,《青岛美术寻踪》终审、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纪丽珍女士上台就座,进行分享。


王绍波.JPG

王绍波(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君华先生的作品展览,作品众多,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今天的研讨回到传承发展这个主题,有两件作品精彩呈现,作品《青岛艺术史》鸿篇巨制、蔚为大观,臧杰的《青岛美术寻踪》。作为一个城市对本土艺术做全面梳理,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从年代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不断深入挖掘的可能为数不多。青岛本土文化人和学者们有这样的觉悟、认识,对青岛百年浩瀚的艺术长河有情感渗透、深厚责任感、艺术思想启发和认识,并用好的文笔和曲调,呈现出文献评论和史诗巨作,为青岛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留下了珍贵的一笔。这些作品(青岛艺术史)我从大概从十年前开始拜读,迟涛先生任艺术研究院院长时,以文化学者的责任和担当,开始致力于青岛艺术史的编纂工作,包括青年学者孙堃女士的《青岛水彩史话》,也是给青岛水彩百年第一次进行梳理的权威性著作,至今影响深刻。(青岛艺术史)从艺术全方位的角度涉猎了包括音乐、美术、戏剧等,这样的艺术史的梳理工作是漫长的,终于经过七、八年时间,美术卷诞生了,洋洋大观。通过这部著作,对我们城市文化记忆进行认识和反思,这是非常重要的。青岛当下的文化繁荣,也提到了这个城市的时尚、文化和现代,这个城市有了现在就更不能忘记过去,只有过去进程(的发展)才呈现出现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我觉得首先应该感谢这些学者们对本土艺术梳理的高度责任和认识。

臧杰先生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我最早认识他是通过他的作品。在我印象中他是个风风火火的人,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史,致力于研究各个艺术门类的发生、关联、过去、现在。在我印象中他很忙碌,在交流、出版、发表、沙龙等各个场合遇到,他都在辛勤地做研究、交流和奉献。这些年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不断用一些有爆点的角度阐发他对青岛文化发展的深刻思考,我觉得他是非常有思想、艺术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学者。去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进行的青岛水彩进京展,也是中国美术馆的特别学术邀请展,在北京引起了震动,让大家重新来审视青岛的水彩画。臧杰的著作中,也记录了水彩、油彩中全国的著名画家在青岛留下的过往记忆等,一个画种能形成这样的规模,(而且)青岛水彩仅仅是青岛美术的一支,值得思考。之前,我们美协在编纂梳理《青岛美术百年》这套书时,在这百年的历史中,不仅是水彩,哪一卷都是这样的厚度,(梳理工作结束后举办的展览中)八个展区浏览过程中,就有很多感慨,青岛很多文艺美术界名人给我们岛城带来丰厚文化色彩,通过梳理,会发现一个不太大的城市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优秀的、杰出的艺术家?为什么有这么多艺术群体的共荣?这点也可以称为青岛文化艺术或青岛美术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也可以很好的挖掘。

臧杰先生等人致力于此,不断用新的视角、新的触动、尊重历史的、古今对照的、宏观的思路来看待青岛美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客观记录,同时在这种学术研究中体现出作者的思想火花,体现出作者的艺术修养、认识等。我们也因为青岛有这样一些文化名人、美术历史的研究者和学者们,面对青岛的本土文化,能够用他们的能力和精神为青岛树碑立传,让我们记得,让我们受到鼓舞,也让青岛一代代艺术家、艺术爱好者有传承、有认识,这是非常宝贵的。我要表达感谢,正是有我们在座的,还有很多推动岛城艺术的人们的积极奉献,才有青岛灿烂的今天和未来更加灿烂的艺术的明天。


高.jpg

高建刚(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岛文学》主编)

我今天以作家身份参加这次分享会。不管是艺术史、美术史、文学史都是精神的梳理,而且是青岛的精神的梳理,精神史跟每一个人都有关,又与时代背景有关,他们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精神联系。所以这个分享会很特殊,很多人参加,说明大家对青岛精神梳理的关注和内心的情怀。

青岛文史(研究)在全国同类城市是走在前列的,青岛既有领路人,又有群体去研究文史,包括现在各种门类的艺术史、文学史。在研究过程中经常有新的发现,而这些新的、有待发掘的东西,也吸引这个群体不断去写、去探索,写出一系列的著作,臧杰就是其中之一。我对他是充满敬意的,他创立了良友书坊、青岛文学馆,良友书坊有很多文学、美术活动包括展览,因为有这样的窗口,让青岛以外的人了解这个城市。美术馆现在进行的美术史梳理、展览(传承),也是别的场地不能代替的。这就是青岛的历史,应该是永远存在的。《青岛美术寻踪》的作者臧杰做了多年的积累,我发现他在谋篇布局时国画占了45页,油画、水彩、水粉占了55页,版画、雕塑各占24页,年画19页,连环画28页,我觉得这个比例非常符合青岛城市美术发展路径。他努力探寻每个画种的源头,国画找到德国的一个法学人士家里挂的两幅国画,分析这应该是青岛当时能形成影响的国画的起点。油彩的探源,他找到一个德国画家画的《胶州湾的清晨》。这些点的寻找还是很有逻辑和道理的,当时德国人带来的西画不可能对当地没有影响。版画方面,他从平度宋家庄的木版年画,包括雕塑伊德里西纪念碑,都找到了源头,我觉得梳理这样的美术史非常不容易。我记得臧杰找青岛文学源头时找到王统照,地地道道的青岛人,用王统照做青岛文学的根是很坚实的。我个人感受,青岛这座城市的发展从建置以来西画发展的比较顺利,成绩比较突出,到逐渐发生变化,大量移民进入这个城市。青岛是个这么包容的城市,各个学科建设是由四面八方来的人共同建设的,城市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影响一直延续。八十年代,青岛本土美术文学艺术结合的非常紧密,达到了高峰时刻,那些形成了传统,这些传统在我们今天梳理历史时可以用什么方式影响当下,我们梳理的目的还是影响未来。这三本书必然对青岛形成影响,现在这些书刚刚面世,后续还有分享、研讨当中,陆续会有不同的声音,会有补充、发展,这样才会使我们今天的活动更有意义。


温奉桥.JPG

温奉桥(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这次分享会的主题是“寻踪与传承”,与这两部作品非常契合,甚至我认为臧杰的作品不仅仅是寻踪,还有寻源、寻根。孙堃的四十多万字的美术史,皇皇大著。我曾拜读过《青岛水彩史话》(主编:迟涛,副主编:孙堃),再拿到这本沉甸甸著作,还是出乎我预料,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从一个学科来讲,史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学科的成熟。今天分享的两部著作在青岛艺术史研究方面既是拓荒之作,也标志着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我与臧杰认识近三十年了,臧杰是个思想极其活跃、敏锐,阅读量极广的人。2003年我从济南到了青岛,他送我两本书,《大师的背影》《艺术功课》,我读完发现,臧杰已经非常成功的完成了一次转型,从文学青年到文化学者的转型。后来我陆续读到他关于良友、民国先锋美术、电影的著作,直到现在读到美术寻踪三卷,他可以说是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甘苦自知。臧杰是青岛文化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非常独特的存在,这是我对他一个很真实的感受。当然,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化学者,作为一个学者,他表现出学术严谨,丰厚的学术素养。仅就《青岛美术寻踪》寻踪书中所涉及的资料和文献,比如徐詠青,关于其文献资料不太多,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对他的研究更少,臧杰在资料搜集方面用了大功夫、深功夫。我认为这本书在徐詠青研究方面是拓荒性、开创性的一个作品,里面搜集了徐詠青创作的200多件各类作品,体现了臧杰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用资料、文件、事实说话,这是他的策略、文化立场,更是一个学者的修养和境界。青岛现代以来,艺术包括美术电影,在资料发掘、搜集、整理、研究方面臧杰做出了非常独特的贡献,他用力之深、搜集之广,甚至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没有第二个人像他这样。我更想说的是,我更愿意把臧杰看做是充满了道德激情和社会关怀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他具有非常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公共精神、实践精神,这三点恰恰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基本而且是最重要的品格。从纯粹学术角度讲,臧杰的学术严谨性,他坚守用史料说话的立场,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激情、关怀。他为什么选择徐詠青,他是现代第一人、先驱等等,我觉得还有另一个原因,徐詠青的经历和阅历更有仪式感、代表性,更隐含、关联丰富斑斓的历史图景,从个性来讲更契合了作者的文化立场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可能是更深层的一个愿景。他选择研究对象饱含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价值立场,所以臧杰的研究不是经验式的、封闭式的,是敞开的,面向现实的对话、共振、交响,是历史、艺术和现实的三维对话。我注意到臧杰在他的史稿扉页上,引用了美国人类学家的名言,“对文化的解释没有止境”。为什么没有止境?这又回到意大利克罗齐的名言“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一段历史不与现实发生关联的话,它就没有意义,也不会产生研究的价值,也不会产生研究的兴趣。”我非常赞同。为什么臧杰选择民国美术、艺术、徐詠青呢?就是因为他仍然与当下、今天、现实构成了对话,他仍然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我们研究历史,既是一种眺望,更是对话。通过这些著作,隐含了臧杰不为人知的一个野心,他想重构现代青岛的艺术形象,他想重构新的文化青岛的形象。这个野心既灌注在、体现在他青岛文学史、艺术史研究中,也体现在他一系列文化实践中。臧杰是个具有自觉实践意识的人,他创办了青岛文学馆、良友书坊,一脉相承,既用学术介入当下,更用实践发声,有时发出的声音是不悦耳的声音,但代表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怀、社会良知、关注的激情,更值得我们尊重,是更可贵的品质。古人说人是仁者、智者,我更希望把臧杰称为一个勇者。老子说“勇于不敢”,这需要更高的道德、良知的境界和要求,所以我在这个层面上称臧杰为勇者,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他是青岛艺术研究的拓荒者、引路者。


纪丽真.JPG

纪丽真(《青岛美术寻踪》终审、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们海洋大学出版社是教育部主管的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出版社,主要出版教材专著,致力于出版青岛当地的文化作品也是我们多年的出版方向。与良友书坊有十几年的合作,基本每年都有5、6本书出版,这次很荣幸,青岛美术寻踪三本书在我们出版社出版,我是该书终审。拜读中的两点体会。这三卷很有创新性,史料价值也很大,将在青岛美术史上留下重要地位的,这三卷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支持的。第一卷主要挖掘徐詠青在青岛的创作和生活,第二卷是跟青岛美术史相关的四十多位艺术家的生活历程,第三卷是从理论层次对青岛美术的研究,有理论的提升。这三本书如同三足鼎立,非常扎实、结实、稳重、沉稳的,把青岛美术全景的、立体式的展现出来。第二点是图文并茂。我们和良友书坊合作过很多年,出版的青岛人文书籍一直非常受欢迎。不仅文字、图片也很丰富,非常有分量的展现当时历史进程的青岛美术的重要图片。所以这些书一定会在青岛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觉得青岛历史很短,其实通过这些年的考古发现,青岛也是有文化、有底蕴、有历史的城市。现在青岛学界还有遗憾,青岛通史还未出版,听说这个编纂工作已经启动,艺术史、美术寻踪将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张白波.JPG

张白波(青岛版画活动的组织者、拓彩版画的开创者、原青岛画院副院长)

看了臧杰先生的几本书,一是不容易,四十多岁,下了这么多功夫研究梳理,他不是画家却情有独钟的做这个事,看多少资料、积累多少、费多少脑子,这个梳理是个挺麻烦的事,对臧杰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这是很有意义的,各个行业都应该有理论的高度来梳理、陈述,青岛美术很丰富,城市文化很有特色,紧跟时代潮流,梳理显示成就和光彩,能干的人不多,需要有心、有才、有毅力,我向能够下功夫为青岛美术史去做工作,而且做得如此好的朋友们,表示敬意。这个书写的很全面、周到、深刻,不是画家,深入画家的艺术审美,去寻找他的审美脉络,不容易,反应出他审美的敏感度,冲破了障碍,努力学习、感悟,值得敬佩。还有孙堃,如此年轻写出了皇皇巨著,材料搜集的很丰富,从远古到现在,写了很多年,一直坚持不懈,搜集材料仔细认真,梳理的也很好,对两位作者表示敬意,表示感谢。


邱振亮.JPG

邱振亮(青岛美术史论的开拓者、国画家、原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我自己的专业是学习美术史,教了一辈子美术史,非常关注这一方面朋友们的研究,也更关注青岛美术史这个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有了今天的高度,非常感激这些年来为这个学科发展做出努力、奉献,不断积累,不断出成果的过程。几年前迟院长负责召集《青岛艺术史·美术卷》编纂工作会议,我曾参与讨论。其实对于地方美术史的撰写,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全国美术史理论研讨会上提出来,但因各地反映不同,困难很多没有进行。我这些年也在不断积累青岛美术史各个阶段的史料,筹备写一本从个人眼光看青岛美术发展的书,但是感觉太难了。臧杰老师的书中写到,不依靠体制内、集体的力量,也不是一个团队,做这样一些工作非常难。写美术史必须以历史史实作为依据,解放前几十年的资料要查找,很困难。《美术卷》出版后我也细看了,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有些小的毛病,年龄、职称等细节,下次可以补充完整。臧杰这本书,他确实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没有牺牲精神,不付出努力、心血和长期积累,根本做不到。掌握资料如何进行梳理,也是极难的。臧杰老师的书带着他的观点更带着温度,展现给读者,是对整个青岛美术百年来发展史做出的非常有水平的总结和判断。第一卷徐詠青先生,徐詠青是水彩画家,如何肯定这样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如何肯定他在这门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搜集到他不同阶段的作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是一个极大的工程。詠青先生确实应该研究,臧杰先生填补了中国水彩画早期名家研究的空白。水彩画在青岛取得现在的成就,除了在座的很多艺术家的努力之外,还是有源的、有本的,这些艺术史家正是梳理了这个过程,找到了源头,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这个艺术在青岛的发展,尤其是对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借鉴和经验,让历史接触现在,让历史带着温度来到我们面前。第二卷,记录了四十多位与青岛有关系的艺术家,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好。我过去考虑美术史,很少考虑到曾经到过这个城市、与城市产生艺术联系的人。尤其臧杰先生从写生角度,首先把他们画海水浴场的作品做了梳理。这个切入点太巧妙了,让我们了解到青岛美术是整个中国美术的一部分,表现青岛美术不光是我们青岛本地美术家要做的事情,也引起了全国美术家的注意,这是我们整个青岛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三卷寻踪,把国画、版画、油画做了全面概括,占有史料非常全,有许多我第一次看到的史料。我对国画方面关注多一点,我发现当时青岛从少海书画社到琴岛画会再到解放前这一段,国画方面有声有色,当时社会覆盖面上的大家以国画为主。青岛曾被德国、日本占领过,在曾经殖民地的情况下,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生根,又怎么出现解放后青岛美术的繁荣,每个历史阶段都非常重要。臧杰先生做了极好的梳理,把资料摆在这,用资料来说话。其实对资料的选择本身也是作者的态度,他是在判断、梳理、选择以后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我们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尤其臧杰先生对青岛美术发展提了六个机遇,提的特别好,每个阶段的发展必须有源动力,有环境,或者文化本身的传承,或者文化发展大背景带来的影响。臧杰先生紧抓六个机遇期,将其提升了一个高度,回过头来看美术的发展,分析的非常好。我作为一个美术史论工作者,为现在这些朋友们出了这么多重要成果感到高兴,也替他们骄傲、替青岛骄傲。


石芃.JPG

石芃(青岛文博展览专家、油画家、原青岛市博物馆研究员)

    我的工作(经历)比较繁杂,画画、设计,后来去博物馆,因为接触面多,不仅仅在美术界角度看这个事。今天这个活动是两个活动,两本书。要研究历史不是仅仅研究或记录历史事件,而是要记录历史规律和发展时期社会环境和需求,美术也是如此。徐詠青为什么来青岛,为什么又走,只记录事件比较简单,有历史的原因。像我在博物馆,发现博物馆收藏的明清书画特别多,比省博物馆都多,这离不开当年殖民地的历史。当时青岛是租界,租界是法外之地,有很多清朝遗老来青岛,带来大量的东西,包括民国时候。青岛是个特别市。青岛美术和别的地方一样,与城市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我也和臧杰聊过多次,像版画当时为什么兴盛?版画快,可以在报纸版上直接印刷,反映现实特别快,所以抗战时期版画特别发达。我也搞过版画,也有历史原因,我去美术公司之后,满街挂宣传画和毛主席像,与当时环境有关。过去画画不吃香,我父亲提过“别以为画画就行,还是得有门手艺”,后来我就搞设计了。青岛的工艺美术,为什么二轻局的工艺美术好,因为当时出口,对外贸易受限制,二轻局的工艺美术厂特别兴盛。如果写工艺美术史只记录事件,就不行,得写当时的环境。算是提个不同意见。


任锡海.JPG

任锡海(青岛文化活动的记录者见证者、原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我们青岛市终于有了自己的艺术史,一本是有编委会,一人执笔的,还有一个是作者独立完成的,是很有意义的。臧杰更有独特性和个人的体温,编委会集体出的有常规艺术史写作方法。对照看,可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李洁.JPG

李洁(《文武北洋》《晚清三国》《前世青岛》作者、近代史学者)

在现在这个时候,能出一本填补青岛空白的两部书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机会。


王家栋.JPG

王家栋(《青岛往事》《青岛城市文化形成史》作者、文史专家)

如果没有点责任心,没有点所谓的我们搞业务的事业心,没有点责任感,根本没法完成这本书的研究,由衷的佩服。我借此机会,感谢臧杰、李明老师,他们都是这次美术展的策展人。这次美术馆策划的“传承——青岛本土艺术家艺术文献系列展”,我也有幸被选作系列展的第一位(艺术家),在此也表示感谢。盼望着臧杰先生的大作继续问世。


赵夫青.JPG

赵夫青(《青岛百科全书》《青岛事典》总编纂、文化学者)

从文化角度来考虑,我觉得应该向三方面致敬。第一,向迟涛院长为代表的艺术研究院致敬,在这个时期能出这样一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青岛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不管从文艺学、从美术,还是从其他的艺术种类来说,都认为青岛是“文化沙漠”。因为到目前为止,青岛还没有一本像模像样的青岛通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沙漠”。但事实上,青岛虽然从表面看起来是“沙漠”,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沙漠”,在“沙漠”下我们曾经有过生命。艺术究院也做了青岛的第一次这种尝试,这是第一个致敬。第二个是向臧杰致敬,就像刚刚温老师说过,臧杰潇洒有个性,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做事是跨界的,比如他在文学、美术、电影、文化等方面都有涉猎,而且做出了很多成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担当,为这个城市的贡献是别人所不可比拟的,其实今天在座的各位并不知道臧杰这种社会担当的责任可能比他在书里面的担当更加重要。臧杰做的这件事情,正视了青岛文化的根基。接着温老师的话来说,他这种诚实的担当,他能把沙漠中的绿洲发掘出来,让人们能看到我们的历史。第三个是要感谢出版社,出版社最大限度的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本意和纪实性的描述,非常难得。


李明.JPG

李明(《青岛往事》《青岛城市文化形成史》作者、文史专家)

先向迟涛、臧杰和孙堃致敬。迟涛组织的这本书的撰写工作的大部分过程我都经历了,很多意义上,很多选题,在本地的研究都是开拓性的,这些开拓性的工作让我们对我们自身历史的了解更进一步,更亲切、更直观。所以正如之前赵老师发言中提到的“致敬”,我觉得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三个人构成了我们今天的一个主题,其实我更多的期待,是像孙堃这样更年轻的、更有专业精神的、更专注于本土史研究的年轻人的新的观点、作品出现。我希望臧杰以后更多的时间,在新的学术领域的开拓和史料的发展上,给学术和我们这个城市更多的贡献。说点问题,我们本土史的研究包括各个专门史的研究其实还在个非常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说的所有自夸的话,我们所有对我们城市的那些赞美是出于我们的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我们一定要带着问题,去看我们城市成长所有的环节、参与的所有人,我们在光亮之外能看见,寻找到我们可能有更大的空白、更大的问题和人性中间的弱点,我们这样看我们的城市可能会更真实,也跟我们的城市更近。


臧杰.JPG

臧杰(良友书坊创始人、著有《民国美术先锋》《民国影坛的激进阵营》《天下良友》等)

李老师的讲话我觉得特别好,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有一个出发点。我的写作和美术馆有非常深的关系,2008年,我和李明老师在北京第四届宋庄文化艺术节上,做了一个艺术文献展览,编了一本展册,这也让我接触到了青岛美术史的雏形。实际上在这个之前,我做的工作基本和青岛没什么关系。我当时做良友书坊是从做海派文化研究来的,所以我一开始做的研究是从良友画报切入的,从接触良友画报看到了大量的中国现代美术文献,从这个文献当中激发了兴趣,我觉得可以通过良友这个方式做一下美术研究。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做决澜社研究一个原因。但是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海派文化和青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何把青岛的这种海派文化发掘出来?邱老师说的话我特别有感触,就是我们青岛的美术史,青岛的一个地域美术史,如何能进入中国艺术史现场?这个是关键问题。青岛美术的整体,怎么能放到中国艺术史的现场当中来呢?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从海派文化研究转到青岛文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所以我想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点、线、面”的工作。“点”实际上就是找到这徐詠青这个点,“线”是美术史国有版雕这个线索,“面”实际上就是通过写生的四十位艺术家命运的方式去形成一个辐射,建立跟中国美术史这样一个关系。其实这些工作非常微末,也太具个体性,远没有孙堃做这项工作格局更大。我在书里遗漏的东西,都能在孙堃的《青岛艺术史·美术卷》中找到,比如美术教育、美术理论、工艺美术等。


孙堃.JPG

孙堃(青岛市美术馆青岛市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青岛艺术史·美术卷》是由我们各位在座的编委老师帮着一起把关、修订完成的,包括最早的大纲制定、每个环节设计的内容,都经过了数次的商讨,以及臧杰老师对我们整个通稿的修改和非常有效意见的提出,所以这本书是在我们专家学者的共同的努力下一起完成的。正如臧杰老师所说的,我们这本书是以编年体的形式出现,也是想做出我们今天这个主题“传承”的意义。因为,在座的各位老师和艺术家们在过去的时光里给青岛的艺术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保留了非常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让我们这本书不是无根之木,所以在传承上,我们不是单方面的因袭,也有学术上的考量。既然作为艺术史美术卷出现,也具有通史性的研究,所以我们在体量上显示的比较大,包括从最早的文明之始,从新石器时代的三里河艺术,三里河文化发掘的资料和视觉造型艺术的呈现等,也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青岛地域上曾经发生过的、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文化现象和美术形象。然后在近现代的写作上也是出于一种官方叙事,考量更多的是社会学角度,比如美术的创作体制以及一些美术教育和一些思潮下反映的画家的创作。有这些方面的思量,一些史料的采集和应用和臧杰老师的作品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包括四五十年代,我们可能用了更多的当时的评论文章,也研讨了一些文章,这些可能没有体现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上,但是当时一种思潮的反馈,包括后来持续到2000年就没有继续写下去,我们保留继续观察,为未来的书写做准备。这样写下来这本书,整合了各位前辈的学术资源,也具备以后我们能够作为参考书或者工具书的价值。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