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研讨会回顾

2022-06-17

孟庆泰书法篆刻艺术研讨会.jpg

2022年6月2日,“传承——青岛本土艺术家艺术文献系列”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研讨会在青岛市美术馆艺术讲堂举行,与会嘉宾以孟庆泰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为主线,追思孟庆泰先生的生平、家学渊源、艺术风格及其艺术成绩,回顾过往的艺术事件,研讨其对青岛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和影响。

主持人图片.jpg

山东省文史馆馆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贺中祥,作家、人文学者李明,作家、评论家赵夫青主持了本次研讨会。

主持人李明.jpg

首先,李明说到,“在座各位都是孟先生的老朋友,一起经历过本地的书法艺术的演变;希望今天的研讨会能对历史过往、对孟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对本土书法艺术的成长都起到重要作用。”

主持人贺中祥.jpg

贺中祥向与会来宾介绍了本次座谈会的意义,他说到,“2021年6月4号孟庆泰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孟庆泰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青岛市美术馆举办了‘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孟庆泰先生纪念文集》,今天又举办了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研讨会,追思和纪念孟庆泰先生高尚的艺术人生。由于疫情和场地限制,只能邀请孟庆泰先生的部分生前好友前来。”

贺中祥对与会嘉宾进行逐一介绍后,研讨会正式开始。

1.王虎城.jpg

电影艺术家王虎城以“小行为看大人格”为论题,从孟庆泰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谈起,缅怀其世贤之风、文人骨气。他说到,“如果我们讨论、追思庆泰先生对青岛书法艺术的建树和贡献作的话,我觉得庆泰兄的人品,也应该作为遗产流传下来。”

2.刘世骏.jpg

青岛花鸟艺术研究会会长刘世骏认为孟庆泰先生“人、书俱好”,他说到,“好的书法创作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书写自己的感受,表现的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庆泰做到了,庆泰肯定会在青岛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感慨,孟庆泰先生的离世让朋友们感到悲痛和怀念,同时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尚未达到“人书俱老”而感到遗憾。

3.邱振亮.jpg

美术评论家邱振亮同样谈及孟庆泰先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风格。他认为孟庆泰先生的书法艺术不是靠出奇和怪诞,而是扎扎实实的文化积累,由传统书法的韵律、结构变化而来,展现了他对书法的认识和创造,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同时,邱振亮认为青岛市美术馆的展览和《孟庆泰纪念文集》都体现出对孟庆泰先生的学术性研究,也希望以今天的研讨会为开端,开启对青岛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前辈艺术家的学术研究的积累。

4.刘咏.jpg

青岛出版社总编辑刘咏表示,孟庆泰先生在书学、金石、古诗词等方面受家学影响,继承了民国以来的学者文脉和气质,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孟庆泰先生曾为青岛出版社编辑金石、考古、古诗文、地方史等方面的图书提供很多帮助,他的离开对青岛文化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主持人赵夫青.jpg

座谈会期间,赵夫青作为《孟庆泰先生纪念文集》主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该书文稿征集、编辑、排版设计的相关事项,并表示孟庆泰先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书法家,他同时又是诗人、文史专家,纪念文集在多方面的匠心是为了表现出他的全面艺术成就。

5.高建刚.jpg

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在孟庆泰先生的文学造诣,尤其是古体诗的“古气”方面做了分析。他首先以孟庆泰先生20岁所做《送同学孙君随其兄遣返回河北束鹿》为例,感怀其青年时代作品体现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方向感;其次通过分析五律诗《鸣蝉》中诗歌语言的修辞方法,以及《狮子峰观日出》中“海”字的名词动用等,分析了孟庆泰先生的诗歌语言不刻意追求但自然流露的时代感。

最后高建刚说到,“他每到一个地方都用古体诗记录,(文集收录)有一两百首之多,且语言精彩,一个书法家在古体诗上有这样的造诣,他在青岛地域内是很有代表性的”。

6.宋文京.jpg

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宋文京以“金石气”“学者心”“厚道人”三个关键词分别从孟庆泰先生的书法创作、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三个方面阐释了对其的认识。

他认为孟庆泰先生所传承的孟氏家学让他有了不同于时代的书法风格,其由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的书法研习顺序不同于新中国以来以楷书为“大仿”的发蒙顺序,更能体现出金石学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和学术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评价孟庆泰先生学术研究时他说到,“孟先生用学术的尺子来度量人生,还用诗人的眼光和学者的严谨做了一辈子的基础工作,在其祖父集编的《汉印分韵》上增加了一两千字,这是全国书坛较少人思考研究的(课题),体现出学术的赓续与传承,也是他对青岛,乃至山东书法史的贡献”;最后他以展厅中“谦和朴诚,刚毅睿智,雍容暇豫,宽猛相济,君子中庸”20字的书法作品总结孟庆泰先生一生的处事守则。

7.冯国荣.jpg

评论家、原青岛大学学报主任冯国荣表示,孟庆泰先生的书法艺术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面貌,他将其称之为“倔蚕体”,他评价孟庆泰先生的书体如初长期的幼蚕,具有强劲倔强的生命力;同时,他通过对修德、高小岩等人书法艺术的阐释,认为以孟庆泰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青岛书法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都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

8.林寅之.jpg

音乐家、原李沧区文化馆馆长林寅之通过回忆与孟庆泰先生的父亲及庆泰先生的交往,缅怀两代孟氏人的高尚品格。他说到,“孟庆泰先生是岛城大儒,儒家孔子核心精神是‘礼’,孟子核心精神是‘仁’,庆泰先生对儒家精神的继承让我感受深刻”。

9.孙基亮.png

工艺美术家、翻译家孙基亮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其父亲孙德庭先生创作、孟庆泰先生题跋的山水画作品。孙基亮认为传统文人画是“诗书画”一体的艺术,而其父亲的许多遗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生前题跋,为弥补这一遗憾,多年后他邀请孟庆泰先生题跋,孙基亮说到,“这些由孟庆泰先生作诗、题跋并钤印的作品更加完整,增强了作品的欣赏价值和流传价值”。

10.李洁.jpg

《文武北洋》《晚清三国》的作者、作家李洁表示,曾邀请孟庆泰先生,为其解读作为重要史料的北洋名将徐树铮书袁世凯信札手稿,为他研究北洋政府历史提供了重要帮助。李洁说,“孟氏家族的家学是文化的传承,希望这种文脉能继续传承下去。”

11刘健.jpg

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刘健表示:孟庆泰先生对于他这一代的青岛书法家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影响到从艺和做人的各个方面。另外,他评价孟庆泰先生的书法艺术时说到,“孟先生的书法尤其是隶书的表达,更具备一种庙堂之气。从清代以来(书法)不缺金石气,但是具有庙堂之气的寥寥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先生的书法艺术必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12.杨乃瑞.jpg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乃瑞说到,“展览的题目是‘传承——本土艺术家系列’,孟先生的艺术生涯非常符合传承这个题目,我记得李叔同先生还没有成为弘一法师的时候有一句话‘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潘天寿先生作为他的弟子努力来实现这个问题。我觉得孟老师应该是‘以人传’不多的一个”。其次,他认为孟庆泰先生在地域文史研究上有着很大的着力,是一位在书法、文史、文学多方面融会贯通的专家。

13.臧杰.jpg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像孟老师这样的先生离去,将带给我们更大的遗憾,这个遗憾将发生在未来编写“青岛文献集成”的时候。他认为目前大量的青岛近现代文献散落在民间,没有统一收纳整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史项目,孟老师的离世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更为困难。另外,臧杰认为孟氏家族三代人在地方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对做孟氏家族做一个整体的梳理研究,可能会超越地域性研究的格局。

14.董坤.jpg15.高岩.jpg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任董坤、高岩等作为孟庆泰先生的弟子发言,以怀念孟庆泰先生在书法艺术、道德文章上的教诲。董坤说到,“孟老师对我的教育不仅是书法上,还有道德文章、做事对我影响都非常大”。高岩说到,“我用四个字评价孟老师的艺术和为人:‘厚、重、博、大’,孟老师的为人、为艺像一座高山,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16.张逸之.jpg

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逸之表示:孟庆泰先生的价值和意义远不是书法、篆刻和诗文艺术,作为晚辈要做到的是把这种文脉传承下去。

17.王朋.jpg

收藏家、文史专家王朋说到,“孟庆泰先生的书法创作是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同时,他的家族文化作用到了社会文化,这也是一个典范,这些都很值得我们研究”。

18.韩维湘.jpg

收藏家、文史专家韩维湘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孟庆泰先生题跋的拓片作品,他对孟庆泰先生的题跋艺术做了大量研究,他评价孟庆泰先生为“浑身是学问的士人,岂止是书法家这么简单”。

20.孟侃.jpg

孟庆泰先生之子孟侃在研讨会的最后发言。他说到,“今天除了感谢也说不出来别的,因为在座的嘉宾、前辈老师都已经说了好多。首先感谢今天来参观展览、参加研讨会的各位老师,其次也感谢为我父亲的纪念文集付出的巨大努力的贺中祥先生、赵夫青老师、刘咏老师,包括为文集撰写文章的各位老师,我父亲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感到十分安慰;更要感谢今天到场和没有到场的青岛市美术馆的领导和老师们,为了这个展览付出了劳动和努力,再次谢谢大家。”

“翰墨风度·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展”为青岛市美术馆自主策划“传承”系列展览,此次展览在对孟庆泰先生的书法作品、艺术活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图片、影像采访等形式,旨在多方面展示孟庆泰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青岛书法的传承和推动;《孟庆泰先生纪念文集》由贺中祥、赵夫青主编,由青岛出版社出版,选录了关于孟庆泰先生的纪念、评述文章和孟庆泰先生书法、篆刻作品,此次展览、研讨会的举办和文集的出版皆是对孟庆泰先生一次迟到的致敬。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