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美云艺】 东风洒雨露 会人天地春——郭熙《早春图》

青岛市美术馆
2022-04-06


图片


早春图

ZAO CHUN TU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庚子年 二月廿七



郭熙

"

早春图

"

空白




会人天地春


东风洒雨露



早春,像个天使,动静一体,踏着愉悦的脚步翩翩来到人间。她更像—首瑰丽的诗,如梦般甜蜜,如酒般香醇……今天随北宋画师郭熙的《早春图》来领略 春云 春水 春行


,时长02:39



图片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提出山水画有“高远”、“平远”、“深远”三种基于空间的构图、欣赏之法,对于中国古代画理的发展意义非凡。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图片

早春图   郭熙



创作年代: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系作者晚年之作。

画作类型:绢本,设色,158.3×108.1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台北故宫博物书画镇馆之宝之一。


图片

题诗题跋


画左侧题:“早春,壬子年郭熙画。”

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一方。钤盖作者印章。



图片

画右上有乾隆皇帝御题诗:

图片


“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

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图片

创作

背景


北宋的山水画坛巨匠李成,当时被称为“古今第一”,其山水画充满了文秀气质,墨笔法精微,画松树用攒针,松针尖锐有力,枝干笔直劲挺,给人以正直、雅致的美感。他惜墨如金,喜用淡墨,继承了荆浩的“墨淡野云轻”的一面,其画面呈“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平远之特色,亦显烟雾弥漫之态。

五代、北宋时的山水画家大多爱画寒林枯枝,李成画树也如此。像荆浩和关仝画寒林枯树使用唐以来的鹿角画法,树枝轻佻上扬。而李成不仅用鹿角画法,且还善用蟹爪法,树枝向下出枝,枝干虬屈,缠绕长长的细藤条,笔法更为精妙一些。画山石则带有卷曲圆润的柔性美,用笔和荆、关、范直笔铁勾不同,画石渲染少,皆用瘦硬的线条勾出轮廓,再加以清晰的小线条皴写,郭熙主要继承李成的画法,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具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艺术特征。

同时,煦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大力扶植王安石变法,本幅画面的立意似乎也体现出作者居于画院显位,欲体现其作为画家在变革时代的激动和对复兴国家的无限期盼。因此,此画作不仅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早春,也可以说是变法的早春,是大宋王朝的早春之梦。






图片

主体形象


这幅画作是在描写瑞雪消融,云烟变幻,大地复苏,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早春景象。郭熙用他的画笔为人们创造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宛转的山势为历代称颂不已,这座来自一千年前的春山,亦成为文人瞻仰的对象。

《早春图》描写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


图片
图片


整个景物表现集中于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首先以熟悉的意象即宛转的“龙”形入画,山势若游龙蜿蜒,林木则似龙角、龙爪,山水变幻明灭,犹如龙行风雨之中;再建立起宗旨式的“三远”空间概念。最后,开创独特的“卷云皴”,以湿润的复笔,描绘出犹如云头聚拢般的山石。这种追求浓淡交替、水墨彼此融合的写意笔法与李唐《万壑松风图》形成强烈对比,成为郭熙名垂青史的艺术语言。

《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图片

细节赏析

图片


画中的主体为呈“S”状盘旋的巨大山峦,与左右峰峦结合。主峰结顶一笔施以浓墨,形成上有盖、下有承、左有据、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势。山体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

画中出现的大面积水域有三处:分别在画面左上方、下方左及下方右。此外,还有多处泉瀑。


图片


画面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一湖泊,皆有渔人停舟登岸。左边有一妇人怀抱婴儿,手牵着一个黄发垂髫的小童,妇人回首望着身后挑担的男子,而童子则似乎被前方欢脱的黑色小狗所吸引而趋步向前,一幅春游欢愉的还家场景。画面右边则是两个正准备登岸的男子,左边的男子手中拄着竹篙,抬头好似凝望着眼前的高山,这便是“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高远”;右边的男子则低头摆弄渔网,船上依稀可辨鱼篓等物,春江水暖渔人先知。


图片


在两男子上方,还有垂瀑三叠,是春来解冻的清流,源头活水,寓示勃勃生意。与画面中其他处多枯枝不同,此处树木已发出嫩芽,虽没有江南春来常见的桃柳相映,却可以从山中焕发出的袅袅春雾中嗅出一丝冬去春来的暖意。



图片
图片



画幅中的第三处水域位于画面左边的被虚化的远山与层层淡墨渲染的天空中间,随着一淙泉水缓缓流下,使得观者的目光随着流水为栈道上的行旅及樵夫的身影停伫,三人之间因前方男子的回首而产生互动。正是透过他们进山的脚步,我们“自山前而窥山后”,得到“深远”的视觉效果。纵观画面,正在活动着的共有三组9人,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人的渺小与山的伟岸。


《早春图》展现出了初春时节北方地区的高山气势以及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其细节之处十分用心,即和高山进行了呼应,又为观赏者营造出了可行、可塑、可游的境界,意境十分高远,构图布局十分的和谐,将冬天与春天的衔接、山间天气的变化描绘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早春图》描绘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并没有表现出早春时节明显的景象,例如:树木上长出了嫩芽、柳树开始发芽等景物。由于没有着色边界的限制,所以在其虚实相接的地方,墨色浓淡层次十分的明显,体现出空灵缥缈之感,这就是郭熙独特的地方。早春山间的蒸汽慢慢上腾,寒冷却还未完全褪去,生命仿佛忽然被唤醒,这就是春天最美的感觉。


图片


这幅画中的建筑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层楼高阁十分的引人注目,建筑宏伟壮丽,结构较为复杂,造型刻画上准确,画工手法细腻,线条感十足。


图片


画中的人物共有十三人,共有五条山路通向建筑,人物之间相互构成了独立的小组合,构成了相互呼应的感觉,不同的角度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意境美和人性美之感,使其观赏者有着浓浓的身临其境之感。


图片


郭熙非常擅长作大幅,善于表现出四时之景的变换,构图较为的奇变、画面的内容较为的丰富,在此图中可看出在细微之处有着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而《早春图》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郭熙使用了粗阔扭曲的线条来进行山石的描绘,形成了干湿浓淡的不同墨色,将岩石表面的纹理刻画的十分逼真。树木的疏密有致、姿态各不相同,起到了点缀画面的作用,草书的笔法与山石的背景遥相呼应,展现出了北方画派中枯树寒林的画境。


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参观环境,

青岛市美术馆实行预约参观方式,

来馆之前请在“青岛市美术馆”小程序登记预约,

扫描“青岛一码通”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查验,

入馆后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图片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