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美云艺】“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作品《黄山汤口》赏析

青岛市美术馆
2022-11-30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宾虹

黑团团里墨团团,

黑墨团中天地宽。   


图片




图片



黄宾虹(1865-1955)


黄宾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予向,中年更字宾虹。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自幼酷嗜丹青,曾从陈崇光、郑珊等学画。1908年起在沪京等地从事书画编辑、鉴定和教学。1948年秋,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以后,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获“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黄宾虹擅画山水,初时从明人入手,继习宋代马、夏、二米与元四家,又上溯五代荆、关、董、巨,下取清代程邃、髡残,兼综并蓄,旁收博采,尽窥古人深心。

黄宾虹平生喜好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实地写生,积稿盈万。故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的独特面貌。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气趣。偶作花鸟虫鱼,勾花点叶,妍雅清逸,别有水流花开之妙。黄宾虹学识渊博,对中国古代画论的分析,颇有独到的见解,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图片

《黄山汤口》

黄宾虹

纸本设色

171.5cm×96cm   

1955年作


《黄山汤口》绘于1955年,这一年黄宾虹92岁。他虽然患有眼疾,但凭着记忆勾勒出了《黄山汤口》。秉承其一贯的山水画风格,不设奇险之境,以黄山景致为主,平中见奇,耐人寻味。画中依稀可见宋代董源、巨然的积墨画风,山石叠错造型平缓,取平远横向全景式构图,意味生动。留白灵动多变,皆是“活眼”,就像他在1948年《致王伯敏信》中提到的那样,“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这幅画可谓其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

中国嘉德2017春拍中,《黄山汤口》现场以7200万元起拍,最终以3亿元落锤,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


图片

黄山汤口》局部


潘深亮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黄宾虹画作》(1998年《收藏家》发表)中行文描述《黄山汤口》:“画面山势巍峨屹立,耸入云霄。山中林木葱郁,浑厚华滋,烟云出没,气象恢宏。山下房舍隐现,二人坐树下。图中山石先用遒劲圆润有顿挫的线条勾轮廓和脉络,后用浓淡、干湿墨繁皴密点,赭色相参。苍松老树,以古篆法写之,笔法古朴苍劲,刚柔相济。构图丰满,墨色光华焕发,韵味无穷。画面右上角自题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九十二叟宾虹。钤 黄宾虹、黄山老人 二印。此图乃先生晚年作品,然笔力雄健,全无老态。山溪树木一笔不苟,房屋人物刻画入微,令人惊叹。”


图片

笔法图

选自《黄宾虹笔墨探微》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笔墨运用上,黄宾虹提出“五笔七墨”。

“五笔”为“平、留、圆、重、变”。

“七墨”为“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


图片

黄山汤口》局部


以《黄山汤口》中一处藤条为例。藤条盘在遒劲曲折的松树枝干上,顾盼生姿,自然呼应。黄宾虹按照草木的自然形态灵活变换运笔节奏,融入不同墨法。如:在松枝、松针处落笔多凝重,侧重“留”和“重”。尤其是松针处,虽然是琐碎的小细节,依然笔笔送到。松针线条丰满立体,尖部笔锋内敛,不见半点浮滑。藤条、藤叶处用笔相对流畅,转折更圆润,将书法用笔的圆转应用于绘画,藤条弯折、低垂饱满圆劲,富有墨色变化。更侧重“圆”“变”,配以淡墨,使线条充满力量与生机。能达到这种境界仰赖于中锋用笔,特别注重保持笔锋中正,避免过度偏侧,所以能圆润自然、刚柔并济。画中新藤嫩条柔软不失韧劲,可见其金石书法中弧线和转折的功底。


图片

黄山汤口》局部


在用墨上,黄宾虹对破墨、积墨的运用尤为突出。他用浓墨和稍淡的浓墨数层相互叠加,部分松针、树干还用焦墨,以增强饱经风霜的苍劲之感。在《黄山汤口》下方的山石积水处,他先以淡墨、赭石、石绿等渲染溪水石岸,然后用宿墨、焦墨趁淡墨未干破之,使其界限消融。宿墨和焦墨逐渐融入淡墨淡彩,形成了水汽氤氲的效果,化解了焦墨点苔的突兀感。让人产生隔着萦绕的水雾看到溪水边郁郁葱葱的水草、青苔的感觉,似乎看得清,定睛一看却又空灵、简淡。


图片

墨法图   黄宾虹


黄宾虹的学生王伯敏曾这样记述他的老师:“黄宾虹作画, 先勾勒。然后以干笔去擦,他的这种擦,兼有皴的作用。皴擦之后,或用泼墨,或用宿墨点,方法不一。他在80岁以后的变,主要是在浓墨破淡墨上。当他以浓墨破淡墨后,又加宿墨,宿墨稍干后,又在宿墨之上干擦,又加宿墨点,即所谓‘层层积染’。这种积染,能保持墨中见笔,层次分明,这是极不容易办到的事。”

严格来讲,“五笔七墨”法并非黄宾虹独创,前人多有运用。但却是他首先归纳称为系统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到了极致。总之,他的“五笔七墨”法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中国千百年过去绘画,虽未尽美善,取长舍短,尤在后来创造,特过前人,非可全弃原有而别寻蹊径。”

                         ——黄宾虹





图片

画法简言课徒稿 黄宾虹


黄宾虹曾自题:“画作以格高意古,墨妙笔精,景物悠闲,思远理深,气象潇洒者为上,未可形状摹拟得之。”黄宾虹追求的是画气不画形的境界。在《黄山汤口》中,他将莲花峰、紫云峰、人字瀑、桃花溪等黄山盛景的抽象形象凝聚到画纸上,不拘于山石具体的形态,更追求气韵的传神。正是因为他描绘的是黄山的精神,所以初看艰涩,久视渐悟,愈观愈佳。


图片

《山中坐雨》

黄宾虹

纸本设色

86.5cm×44.5cm

1933年


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对黄宾虹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黄宾虹的作品“近视几无物象可寻,唯远观始景物灿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宾虹则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他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图片

青山红树》

黄宾虹

纸本水墨设色

浙江美术馆藏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墨之渐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黄宾虹的笔墨之技与道,既是他对传统绘画的学习与领会,更是他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所得来的艺术灵感。

黄宾虹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他坚韧执着地探索着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其理论研究心得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而其绘画实践也加深了其对绘画理论的认知。黄宾虹就是这样一位理论与实践并举、治学与致艺共驱的艺术大师,其绘画与研究中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质,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蓬勃生机与强大张力。


图片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