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里
有一幅山水长卷被称为“画中之兰亭”
它便是《富春山居图》
其披麻皴为明清诸贤所效法
堪称百世宗师,属于国宝级文物
前半卷,名为《剩山图》
纵31.8×横51.4cm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名为《无用师卷》
纵33×横636.9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又号一峰道人、净竖,晚号井西道人。本姓陆,名坚,汉族,江浙行省常熟县人。元朝著名画家、书法家。他出生贫寒,而后过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黄氏十分喜欢这个天资聪颖、伶俐可爱的后辈,曾感叹“黄公,望子久也”,陆坚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饱读诗书,长大后的他精通史书、学识渊博,有人盛赞他“天下之事,无所不知。”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古,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南宋山水画之变,始于赵孟頫,成于黄公望,遂为百代之师。继赵孟頫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院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黄公望虽受赵孟頫的影响,但他专意于山水画,且更多地着意于董、巨,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境界高旷,皆超出赵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画推向画坛主流地位。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纸本
·创作背景·
作者一生坎坷,虽是“元四家”之首,却是50岁才开始学画。晚年移居至富阳山中,经常外出云游。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常与吴镇、王蒙、倪瓒等绘画大家交流绘事。隐居、静修、交友等使黄公望成为了一个真正纯粹的画家。他对山水的游历、体会到达了痴迷的境界,为了领略山川之四时明晦、朝暮变幻,常终日静坐于山中,废寝忘食。每得之于心,便运之于笔。1347年,黄公望同他的朋友无用禅师奔赴富春山,领略江山钓滩之盛,暇日则作画于南楼,时间一晃便是三五载,他把灵魂安放在山川草木间,安放于《富春山居图》的一笔一画,一枝一叶里。
据落款处黄公望自题“至正七年,……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可见,完成此画断断续续不断丰富和调整画面实际耗费了黄公望将近七年的时光。后来,黄公望将它无偿赠送给了师弟无用禅师。
无用师卷(局部)
·作品概述·
《富春山居图》用长卷形式,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约80%的篇幅记录了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另约20%的篇幅记录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画中有渔夫、樵夫、茅亭内的读书人和江中船上4个乘客共7人,以及一个漫长的江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无用师卷(局部)
·作品流转·
《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将此送给师弟郑樗(字无用),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时,不幸丢失了。沈周失真迹后,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
无用师卷(局部)
嘉靖年间,安绍芳成了《富春山居图》的新主人。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
吴洪裕甚爱此幅《富春山居图》以及智永和尚的《千字文》真迹。四十年来,一直形影不离,等到明朝灭亡之后,他带着这幅画逃到了山里面。在他临终前嘱咐家人烧之以陪葬,其侄吴静庵不忍,将《富春山居图》于火中救出。画虽救出,但前部着火处焚毁的还是蛮厉害的,整幅画断成了两截。《富春山居图》也因此被一分为二。
无用师卷(局部)
于是吴静庵找到了当时极富鉴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古董商人吴其贞,吴其贞将后段未经焚毁的画卷,重新修复装裱后归还给了吴静庵,这就是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无用师卷”。而前部焚毁严重的画卷部分经过裁剪拼接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浑然一体,而这幅画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剩山图”。这幅《剩山图》从此就留在了吴其贞手里。
1669年,这幅《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庭宾购得,并编入了《三朝宝绘册》。之后这幅剩山图辗转多人,逐渐下落不明。
董其昌题跋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竟闹出了一段收藏史上的笑谈。
此前一年(1745年),乾隆得到了一本《山居图》,他写道:“偶得子久《山居图》笔墨苍古的系真迹”,认为这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购得《无用师卷》后,乾隆就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他剪烛粗观,思虑再三,最后决定,“旧为真,新为伪”,确认先买的《山居图》是真的,也就是如今北京故宫收藏的“子明卷”。
乾隆题跋
清廷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即使明知《山居图》是赝品,也不敢点破,后来将真正的《无用师卷》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书贬语于其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始得正名,洗去尘冤。
此前散落民间200多年的《剩山卷》,被送到了当时的书画鉴定大家吴湖帆手里。1938年秋,吴湖帆从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用家藏的西周青铜器才换来这幅画卷。
这幅《剩山卷》之后一直被吴湖帆收藏,直到1957年,在浙江省文管委任职的沙孟海先生获知《剩山图》的下落后,数次赶赴上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动用了诸多人脉,包括那时候的书画收藏大家钱镜塘、文物鉴定家朱家济先生、陈布雷的胞弟陈训慈先生等,最终吴湖帆同意以一万元的价格出售。经过再次磋商,终以八千元成交,而最后拍板的是,时任浙江省省长沙文汉。至此,《剩山图》正式归浙江博物馆收藏,并从此成为了浙博的十大镇馆之宝。
可喜的是,作为承载两岸同胞共同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身首分离360多年、分隔海峡两岸60多年后,2011年《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重新相聚,600多年前作者眼中的富春山水终于连接了起来,其笔下的人生、历史、哲思,也实现了“山水合璧”,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一段佳话。
子明卷(局部)
(部分图文素材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