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万壑云生春冉冉 一溪花落水班班——范宽《溪山行旅图》

详情

李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对这幅巨轴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地流下了眼泪!”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看了这幅画后,感激地流下眼泪。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呢?

图1.jpg

《溪山行旅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绢本水墨,206.3cm×103.3cm

李霖灿向我们解释了这个感激的眼泪是怎么来的:“刘国松不过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了而已。试看那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若不把山的庄严伟大,从心坎画到了顽石点头誓不罢休,哪个人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动?”

画家简介

图2.jpg


李霖灿所说的范华原就是范宽。

范宽,北宋画家,别名中正,字中立,是当时的华原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活动于北宋早期,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尚在,他为人处世宽厚疏放,不受世事拘束也不爱功名,长期居留太华、终南诸山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寄情于山水间。他的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后深入大自然汲取营养,这种学习方法和古人的“师造化”思想相吻合。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他个性独特的绘画语言符号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存世作品还有《雪山阁楼图》(波士顿美术馆藏)、《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山水画发展背景

山水画产生于魏晋时期。唐代时,脱离人物故事成为独立的画科,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简淡等不同流派。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秀丽风光。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山水艺术在中国画史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在两宋时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职业画家活跃、宫廷绘画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形成,山水画家辈出。宋人对自然、社会的崭新认识,逐渐发展成宋人强调的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常理”,从而使不同社会身份的画家都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一方面认识自然,另一方面反思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和造型方式,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山水语言。在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风格变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和时代、地域、艺术形式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受到经济、文化、社会风尚、禅宗思想等各种因素影响,根据特定的功能传达特有的意义。山水的功能和意义,像书法一样,逐渐渗透到中国知识分子看待世界的思维中,抽象的视觉语言表达出人对自然的各种认识,进而超越人物、花鸟、鞍马等比较具体的物象,特别受到中国文化界的欢迎。

作品赏析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品之一,它之所以能够跨越千年漫长时空给现代人以艺术的享受,还在后人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在于此图采用大山大水的全景式高远构图,墨气淋漓、气势磅礴,还有一种神秘深远的意境,使人产生无尽的凝思……

图3.jpg


这幅画为巨幅绢本绘画,淡设色,名士董其昌为其做题。董其昌没有用其标志性的草书,而是用楷书工整写就“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十字,目的就是不以草书之巧之灵动夺原作之古朴与霸气,亦是董香光“似拙实巧”之书风体现。此画在明代以前的流传历史已无法查考,明代初年收藏在宫中,后流入民间,董其昌在诗塘上观后题字,清初经收藏家梁清标之手,转入乾隆皇帝内府,流传有序。

图4.jpg


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为范宽。1958年,李霖灿从画作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范宽”二字题款。李霖灿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的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指出,自己采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范宽的签字。

图5.jpg


近观此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巨山深据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画家徐悲鸿赞道:“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图6.jpg


画中山壁陡立,岩面坚硬粗糙,山顶长满树木。密如雨点的墨痕,集合成雄伟的山川形象,形成独具面貌的“雨点皴”。与传统绘画以面为主的皴法不同,“雨点皴”更加注重笔触大小变化,时而侧峰,时而中锋,表面杂乱却互不重叠,互有关系,积点成面,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岩石的厚重质感,也体现了华北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

一道水流在山壁凹陷处迂回转折,而后忽地直深而下,衬得山势更高,画面因此而显得生动无比。瀑布在山下飞溅,升起一片水雾,将高山与前面的山丘隔开,仿佛可以听见落水击石的声音,难怪米芾说范宽的画“溪出深虚,水若有声”。画面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观者身临其境。

图7.jpg


山底下,一条小路蜿蜒延伸,一队商旅正缓缓前行。马队铃声似乎也渐入画面,山涧还应和着那潺潺溪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诗情画意在一动一静中显现出来。画家将虚实、疏密、藏露等都统一在画面中。溪山的黄昏景色和山路上的行旅商队,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在貌似写实主义的背后凸显了画家对人生、社会的认知与反应。

范宽在构图、笔墨、技法、空间处理等方面的独特表达,是对宋代山水画的完善、总结、传承,成就了北方山水画的典范。《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后世学人将范宽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宋三家”,之后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画派”和现代的黄宾虹等大师,都受到范宽画风的影响。无怪乎连推崇南宗的明董其昌也评此画为“宋画第一”!